德國格式塔派心理學家W.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提出學習與認知理論,屬於認知論一派。
苛勒認為學習不是盲目的嘗試,而是對情境認知後的頓悟。頓悟是自發地對某種情境中各刺激間的關係的豁然領會。
1
格式塔心理學的學習與認知理論
1. 苛勒對黑猩猩學習的實驗研究
【德】苛勒
Wolfgang Kohler,1887-1967
苛勒曾於1913-1917年在特納利夫島猩猩研究站從事專門的研究,出版了《猿的智慧》,描述了他做的一些經典實驗,如迂迴實驗、利用現成工具的實驗、製作工具的實驗、建築實驗、利用中介物的實驗,等等。
猩猩是智商最接近人的動物之一,有科學家訓練出猩猩“說話”,能發出特殊的聲音代表特殊的事物,如“ma”代表“香蕉”,等等。苛勒是利用猩猩進行實驗研究的早期代表之一,他主要做了以下實驗:
▲猩猩實驗
(圖片來自《心理學史筆記》)
①迂迴實驗
動物可看見食物,但必須繞過障礙物才能獲得食物。實驗發現,猩猩與狗能輕易獲得食物,但小雞表現出困難。
②利用現成工具的實驗
動物被關在籠子中,食物在動物夠不著的地方,但連著一跟繩子在籠子內。全部猩猩均能透過拉緊繩子獲得食物,但狗就已經無能為力了。
猩猩被關在旁邊有一顆枯樹的大籠子裡,在籠子外面夠不著的地方存有食物,但籠子裡沒有任何工具。少數聰明的猩猩在急得直轉後,突然獲得瞭解決的辦法。折下旁邊的枯枝,取到了食物。
④建築實驗
存有很多箱子的房子裡,在天花板上吊著猩猩最喜歡吃的香蕉,但猩猩無論跳多高都夠不到。猩猩在苦悶好長時間後,坐在箱子上休息。突然之間豁然開朗,將幾個箱子疊起來,爬上箱子,順利取到了美味的香蕉。
⑤利用中介物的實驗
籠子後有食物,裡面有一長一短兩根竹竿。猩猩使用長短竹竿都不能夠到食物,苦悶一段時間後,突然將短竹竿套在長竹竿裡,順利取到了食物。
2. 頓悟說
以及其對桑代克嘗試錯誤說的批判
1. 頓悟說
① 概念
頓悟說是學習理論之一,最先由格式塔學派提出。它批判了桑代克關於學習的嘗試錯誤說,認為學習是一種智慧行為,是一種頓悟過程,需要有理解、領會與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參與,體現為一種突現、速變、飛躍的過程。
② 頓悟的特點
●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遲疑不決,行為出現長時間的停頓。
● 停頓往往成為前後行動的轉折點,停頓前是盲目行動、猶豫和困惑,停頓之後似乎目的明確,行為操作非常順利,很少出錯。
● 頓悟所習得的問題解決方案一般能持久保持。
● 頓悟學習更容易遷移到另一種情境中。
2. 對嘗試錯誤說的批判
① 學習不是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逐漸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是一個停頓後豁然開朗、突然解決的過程(飛躍式的質變過程)。
② 學習的過程需要認知過程的參與,而不只是對刺激所作出的條件反應。
3. 對我們的啟示
頓悟說與試誤說並不矛盾,只不過是人類學習的兩種方式或階段,試誤學習是一種低階階段的機械學習,而頓悟學習是一種高階階段的意義學習。
3. 創造性思維研究
惠特海默在《創造性思維》一書中,區分了三種思維。
a型思維:二階段:聚集階段,以客觀和整體的方式看待情境;在聚集階段,以全新的觀點,打破舊的認知方式看待問題。
y型思維:類似於桑代克的嘗試錯誤思維。
b型思維:介於前述兩者之間的思維,一半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另一半是盲目的。
●文:楊文登,廣州大學心理學系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