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釋迦牟尼一定擁有最極致的快樂。
可是為什麼你不快樂?因為你的多巴胺閾值不夠。
什麼是多巴胺閾值?多巴胺是什麼?一種會讓你感到快樂的神奇物質。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
多巴胺有三個認知功能,運動控制、行為選擇和強化學習,目的是為了得到獎勵。獎勵就是多巴胺的主要作用,呈現方式是愉悅感,而人們為了獲得愉悅感,會採取行動。
但這種愉悅感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降低,也就是說,多巴胺是獎勵預測誤差,也就是你額外的部分。
所以,大量多巴胺分泌於未曾想到過驚喜,比如夢想達成、故人相逢,當然也包括婚外情、看爆炸新聞等。
獲得多巴胺的關鍵在於想要而不是擁有。也就是多巴胺有個閾值,即獎勵預測誤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你在學習了某件事情累積了某種經驗、吃了某種東西、做了某項行為之後,這個閾值會升高。也就是當你下次再重複某種行為的時候,你不會感覺到同等的愉悅。
柯立芝效應很好地解釋了“始亂終棄”
這裡引入一個概念,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也就是雄性動物和原配交媾後又立即找新的交媾物件,當然間隔時間有長有短。
也就是說雄性動物可以使不同的雌性動物受孕。當然雌性動物也有類似需求,只是程度不及雄性。
換言之,“性行為”並不能給動物帶來永久的愉悅,而與不同的物件進行性行為就可以。
生物學上把這種效應的作用歸結為可以讓某個物種延續下去。
柯立芝效應可以很好的解釋性上癮,因為所有的上癮活動都能增加多巴胺。
但一旦觸發柯立芝效應,你就會感受到過山車般從巔峰到低谷的過程。
也就是說性高潮會讓你感到愉悅,但很快你就會厭倦,於是你會透過調整性行為(比如方式,物件,強度,輔助工具)來維持下一次的性質量。
這也是為什麼結婚後的雙方,經常會為了保持“性”福採取不當手段甚至換妻的方式來提高多巴胺。
久而久之,夫妻雙方對於所有性方式都瞭如指掌,卻對彼此越來越厭倦。
這種情況下,有人能會選擇透過不同工具的自慰,有人會選擇網上瀏覽色情資訊,有人會選擇換性行為物件也就是婚內出軌。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婚後出軌的例子,包括商界名人和娛樂圈明星。
明星出軌不是因為妻子不夠美
人們對出軌行為的普遍認知是尋求新鮮感、快感,所以會去找更漂亮、更優秀的另一半,那麼為什麼渣男可以拋棄貌美如花的妻子,或者有錢有顏的老婆呢?
比如京東老總劉強東,佐佐木希的諧星老公,還有張雨綺的導演前夫。
前者的妻子是青春美女,後者的妻子是日本萬千少男的夢中情人,而張美女更不用說,追求者都排到了法國。
可是,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妻子都不珍惜?是因為妻子不夠美、不夠體貼、不夠有錢?
不是,是因為多巴胺闕值。
戀愛結婚就是一個多巴胺逐漸下降的過程。所以,總有建議說不能戀愛太久,一旦同居需要儘快進入婚姻,因為久了就會疲倦,就會厭倦。
人們覺得熱戀期永遠不夠長,而七年之癢總是比想象中來得快。
正所謂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因為婚姻中的雙方其實很難感受到性愉悅和戀愛的浪漫,彼此都把對方好的壞的都已經看得很透。
所以,婚姻到最後都不是愛情而是親情。
柯立芝效應背後的原因——基因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道金斯,曾經在《自私的基因》一書提到過,演化的驅動力是“複製者”(replicator),也就是基因。
基因是細胞內決定某一生物體的性狀的遺傳物質。
道金斯認為,基因是我們的原動力,人類和其他物種都是基因延續的載體。
我們並不介意自己個體的存活時長,我們希望自己的基因可以更廣泛的存在。
為什麼一夫一妻制被普遍認可?
那是因為基因的延續需要成本。從精子和卵子相結合成為受精卵,從嬰兒誕生到長大成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消耗的不僅僅是時間精力還有金錢。
所以,一夫一妻制是符合讓人類發展基因延續的最佳選擇。
多巴胺閾值解釋了人為什麼貪得無厭
當然,多巴胺閾值還體現在除了兩性之外的其他區域。
多巴胺產生的機制在於獎賞預期的誤差,也會迫使你繼續尋找更大的誤差,因為你的閾值會升高,你的愉悅感會更難出現。
於是,人類窮盡一生去尋找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來自對未知世界的不斷探索。
回到我們的正題,你的愉悅來自新奇,而不是快感。
無論是性高潮還是其他吃喝玩樂,以及一切讓你感到興奮的東西,都是好奇心。
先說吃喝玩樂,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買的東西永遠沒有別人買的好吃。
為什麼呢?
我們假設兩個場景,第一個是你在辦公室,早上吃了一個橘子你覺得挺好吃的,然後有同事又給了你一片橘子,你還是覺得很好吃。
第二個場景,你之前沒有吃過那種橘子,一天你上班同事給你了一片橘子,你吃完之後立馬買了一箱橘子,卻再也沒有你之前吃同事那片橘子時的喜悅。
後面那個場景比較好理解,因為你之前沒吃過,後來你吃了你覺得你已經知道是橘子是什麼滋味了。
前一個場景則附加了其他的含義,因為是同事給的,所以是個驚喜,也有同事的情誼等等之類,所以你會感覺到橘子特別好吃。
再看看考試中的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你認為自己不可能及格,結果及格了;第二個場景是,你努力了很久,覺得自己會及格,結果你及格了。
你認為是前者更快樂還是後者?
一定是前者,因為前面的你沒想到,是個意外。
商業社會中,這一條規律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2018年是炒幣人的噩夢。
2017年底,10個比特幣可以買賓士100個比特幣可以買房。而在2009年,一美元需要1309個比特幣。比特幣在2018年從一比兩萬美元變成一萬,七千,五千(今日牌價是兩萬美元)。
據傳,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深諳密碼學,而他創立比特幣的初衷是這一數字加密貨幣不受政府監控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動。
比特幣經濟適用P2P網路。而P2P網路的去中心化特徵本身可以確保沒法發由某人大量製造比特幣並投入市場進行價格操控。
而比特幣的有限的總數量和無法揣摩的規則,所以,比特幣可以讓人在短時間有巨大的財富波動,因而被富人甚至專家推崇,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
全世界有一半炒比特幣的人是中國人。不好評價比特幣的本身,因為經濟甚至科學的根源其實並無對錯。
但買比特幣的人實際上是有賭博心理的,賭博為什麼會上癮?其實就是多巴胺閾值變化導致。
網路上癮和遊戲成癮,現代人逐漸淪為多巴胺的奴隸
網路成癮綜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無控制的上網行為。
網癮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而原因是在兒童和成人角色中沒有得到很好的調整適應,導致被網路的虛幻美好所吸引因而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的一種。
遊戲上癮和網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透過絢麗的畫面和豐富的資訊讓個人和現實隔離開,讓人在獲得新奇的同時產生愉悅。
遊戲設定實際上是利用了人們的好奇心理和求勝慾望,玩家完成任務或者達成遊戲目標獲得獎勵,在獲得獎勵的過程中就會刺激多巴胺的產生。
而多巴胺又是遊戲成癮機制的關鍵。
除此之外,神秘人物和支線的設定又給遊戲增添了更多的未知,並且吸引眾多人傾注大量時間和金錢,沉迷其中。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旦擁有,從此淪陷。
這不是在說愛情的作用,說的是多巴胺。
大腦有沒有可能一直分泌多巴胺?
既然多巴胺可以帶來快樂,那我們的大腦有沒有可能一直分泌多巴胺?
不可能,你會死。不斷產生神經遞質消耗能量過大,為了能維持人的正常的思考和行動,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大腦產生了自我糾錯機制,即不過度耗能。
而多巴胺的分泌達到閾值的時候,大腦就採用平衡機制,釋放γ-氨基丁酸抑制感受神經受到過度刺激,因而人們的愉悅感會逐漸減弱。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天,我們對多巴胺閾值已經有了更多的瞭解,但是,我們越來越不快樂了。
我們在尋找多巴胺過程,也讓我們的多巴胺閾值逐漸升高,後果就是:人們逐漸傾向於快節奏的生活和短期收益,在日趨豐富的生活種越發麻木和冷漠,甚至情感喪失。
很多原本需要努力或者是付出代價的事情,在人類的智慧下,也被設計成了多巴胺的載體,藉此讓人類更快速高效的感受到快樂。比如——學習。
前面提到的是遊戲上癮,是很多人沒有再玩遊戲了,但是越來越多人用遊戲的思維來學習了。
現代學習產品或者其他產品都在用遊戲心理學對人的潛能和慾望進行各種突破。
比如,寓教於樂和產品沉浸式體驗。說到底,我們想擺脫遊戲,但我們擺脫不了多巴胺。
有一門學科叫做遊戲心理學。
我們來看一下游戲產品設計的理念是什麼?(以下我們把自己變成遊戲產品經理)。
消費者選購遊戲時主要是考慮遊戲,容不容易上手,遊戲畫面夠不夠好看,我的角色是不是很厲害。
而遊戲主要場景或者說主要行為會不會有爆發力,比如槍戰,砍殺。
而消費者在玩遊戲會不會感到危險,恐懼甚至放棄,如何刺激消費者可以不感到疲倦等等。
再來說到學習。二十年前,遊戲思維只是被運用在低幼兒培訓,但是現在無論是少兒還是成人,都在講心流或者說潛能。
而開發潛能大多運用的是遊戲思維,也就是如何更快更高效更快樂地學習,讓人多學習,就算自己本身沒有很喜歡某種學習,但為了獲得競爭的優勢想方設法地學習。
怎麼讓消費者從不愛學習變得愛學習?那就是將學習產品設計成遊戲。
比如,打卡領獎勵,比如人際互動增強代入感,比如學習圈子評比刺激人們的求勝慾望。
有一個單詞軟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特別火——百詞斬,細想一下,我們在遊戲中砍人和在學習中砍單詞其實快感是一樣的。
所以,很多無法背詞典的人都可以長時間使用百詞斬,說白了,就是享受一個又一個敵人在眼前消失的過程。
生活中,處處體現人們對多巴胺閾值的理解。
比如現在的網紅店。
那種特別美麗、復古、有故事情懷設計的餐館和店鋪設計,總能引發人群的關注並引起大家的喜歡。比如,長沙的超級文和友,比如滿大街的超級猩猩。
你可以在這些場景下變成遊戲中的人物(文和友中你會變成以前的人,超級猩猩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很強壯的人),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美好自己的預想。
換一句話來說,我們都成了遊戲中的人,我們的人生也變成了遊戲人生。科技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快感或者快樂來得也更加容易。
多巴胺也在人類不斷地努力下更有“規律”地釋放。
於是,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感到快樂,我們也會更快速地感受到失落。其實這就是一個和多巴胺鬥智鬥勇的過程。
如何才能永遠愉悅?是繼續挑戰多巴胺閾值,還是有別的方式?
避免可以短暫感受到快樂的事這是一個在某問答平臺被熱議的問題。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要避開什麼東西?
大家的回答很統一,要儘量避免可以短暫感受到快樂的事。
什麼叫快感?很快的感覺。什麼叫快樂?迅速地歡樂。
那些短期可以感受到快樂的事,可以給到我們迅速刺激並且得到迅速反饋的就是短暫的快樂。
以前我們只有在森林才可以殺死野獸,現在我們在玩遊戲就能打怪,獲得經驗獲得獎勵。
以前我們學習需要去圖書館,透過翻閱大量文獻獲得知識,現在搜尋引擎隨便一輸入,立馬得到答案。
以前我們交朋友需要約個時間,找個地方很認真地聊天,現在只需要下載一個社交軟體。
以前看我們別人演出得穿得很正式去歌劇院音樂廳,現在你上媒體平臺隨便一點還可以互動。
不能說不好,但是便利會讓人更加浮躁和缺乏耐心。我們再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寧靜和意識的自由。
因為,我們是被束縛住的。所以,如何不變成多巴胺的努力,獲得更長久的快樂或者更永恆的幸福?一個字——慢。
不是說你拖延,而是你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認真思考,你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要深思熟慮,你交的每一個朋友說過的每一句話請走心。
否則,人云亦云和急功近利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焦躁和迷失。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你不知道人生的意義。
很多成功人士或者學界大師都在生活中儘可能的簡單樸素,或者不使用社交軟體,或者常年只穿同一種衣服,其實就是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慢慢研究,潛心鑽研。於是長年累月的努力和思考讓他們獲得比普通人更多的想法和智慧,也成就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多巴胺高水平的人比較容易成功
《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一項研究指出, 願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他們的大腦中前額葉多巴胺的水平比不願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更高,而高水平的多巴胺會讓他們不會被短暫的快樂所吸引,以至於在做決定時更傾向於長遠的考慮,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這種願意放棄短暫利益不怕困難目標長遠的人,有更多的可能成為生活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說,你需要自律,你需要更加堅定和執著,你清楚你每天都在為了什麼而努力,你就會感到踏實。
你不會焦慮,更不會被短暫的快樂矇蔽內心,也不會受到短暫的誘惑吸引,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
而熱愛生活的人往往是可以感受到生活樂趣和指導如何享受生活的人。因為懂得生活,所以不缺發現生活美的方式,也不缺發現生活趣的途徑。
我們為什麼會去幻想不存在的世界,會去追尋更理想的世界?有兩個原因。
一是你在現實生活中不夠自信,覺得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不好,所以回去找更刺激的關係來強化自己的存在感。
二是你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安全感也沒有成就感,所以你希望獲得更多的快感來分擔你的憂愁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遊戲成癮者多數工作不開心。
如何讓自己慢下來?
網際網路時代,人容易被環境影響,而網際網路科技也要快樂的獲得更加輕而易舉,所以我們更傾向於習慣網際網路下的短暫的快樂。
前面提到,我們要讓自己的多巴胺持續高水平需要讓自己慢下來,我們在這樣的大環境如何慢下來。很簡單,適時地離開這個環境一會。
每天抽一部分時間地將自己從社交媒體,網際網路媒體平臺中剝離出來,去戶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人際交往多認真,交流思想,深化一下感情,而不是你發我一個表情,我回你一個紅包。
學東西方式多元化,上網瀏覽是一種,書店看書也是一種,你和別人交流也可以學東西,自己觀察周圍也可以拓寬眼界。
你為什麼會去思考多巴胺閾值,並且為自己發現多巴胺閾值的背後意義而感到興奮?因為你不開心。
你在找尋如何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並且讓自己所有的行動都有意義和符合常理。
以前我們常說,是先有了物質還是先有了意識。
我們會思考究竟是科學帶來了文明,而是文明推動了科學。
其實,社會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人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都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可是我們為什麼還在尋找道理,因為我們還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在哪裡。
以前是莊周夢蝶,現在都是用3D化蝶;以前是雲想衣裳花想容,現在估計看見白雲想著烏雲。是生活無聊了麼?不是。
是日子沒有了意義了嗎?不是。
只是人不一樣,你的感受不一樣。你沒有認真去愛,去生活,生活對於你來說當然沒有價值,無論是多巴胺,還是其他胺。你就算找到了規律發現了秘密,又能怎樣呢?
當你不再計較,你才會得到,當你不再執著,你自然就會安寧。最高階的愉悅來自於寧靜和祥和。你自己是福的依附,愛的化身,你也可以持久地感受愛,感受快樂。
- The End -
作者 | Bear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1] 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2] Lalasz, C. B.; Weigel, D. J. (2011).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xtradya dic relation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intentions to engage in sexual infide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 (7): 1079–1083. doi:10.1016/j.paid.2011.01.029.
[3] Beauvoir, S. D., & Parshley, H. (1960). The second sex. London: Landsborough Publications Limited.
-
1 #大爺大媽們領免費雞蛋也是因為多巴胺
-
2 #原句,菩提本無樹,明鏡暗花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3 #沒有經驗的時候總是很忐忑,有了經驗大概就收放自如了。經驗越多緊張感越降低也就越乏味了。所以到底是有經驗好還是沒經驗好?人又不能為了經驗而經驗。還是順其自然算了。
-
4 #『平安即幸福』最高階的愉悅來自於寧靜和祥和。自己就是福的依附,愛的化身,因此你也可以持久地感受愛,感受快樂。 #幸福心理學# 平安即幸福,平安即喜樂。 【幸福密碼】 思言行一致 貪嗔痴皆無 因為,愛本身就能療愈心靈創傷。 北宋洪應明:“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
5 #確實,小影片老是看同一個女的就…
-
6 #喜新厭舊是所有動物的本性
-
7 #揭示人性,剖析人心,指導人生!
-
8 #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這符合古人的傳統文化
-
9 #你的愉悅來自新奇,而不是快感。
-
10 #片面之詞,按這邏輯,根本就沒有百年老店
-
11 #當你不再計較,你才會得到,當你不再執著,你自然就會安寧。最高階的愉悅來自於寧靜和祥和。你自己是福的依附,愛的化身,你也可以持久地感受愛,感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