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創傷後應激障礙,那麼什麼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那麼,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他們的大腦在生理結構上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和影響?
我們很多心理諮詢師在學心理學的時候,他們比較重視學習各種各樣的心理學技術,但都不太重視學習人的大腦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一種對應關係。
這種對應關係,在心理學的課程設計裡面叫做生理心理學。1.受到創傷的大腦掃描後是怎樣的?瞭解生理心理學的知識,對於更好的理解心理疾病有非常重大的含義。
我們只有瞭解人的大腦在創傷環境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才能更好的設計出針對性的一些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流程。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對正常人和PTSD患者分別進行一個大腦核磁共振的掃描。
對正常人而言他們記憶提取的過程會導致大腦兩側的顳葉(耳朵旁邊的顳葉),還有前額葉,頂葉,這三個地方會同時啟用。
另外負責記憶的海馬區和負責警覺系統的杏仁核這些部分也會受到啟用。
同時大腦的左右半球血流量是基本一致的。
這些生理上的表現說明,一個正常人對於他們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記憶的提取過程並沒有任何明顯的障礙。
對PTSD患者而言他們在提取記憶的過程中,不僅是杏仁核,還有雙側的枕葉和丘腦也處於一個高度啟用的狀態。但是在顳葉區、海馬區這些本該負責記憶中樞的地方卻沒有啟用,反而血流量減少,處於一種相對抑制的狀態。
這說明一個經歷過創傷的人的大腦,他們在提取記憶的過程中就和正常人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
2.治療的原理是什麼?依據大腦興奮和抑制的原理,我們在治療的過程中會提供給創傷後遺症的來訪者一些具有穩定節奏、旋律的音樂。
因為這類音樂的特點是:節奏穩定不變,旋律重複。
選取這類特點音樂的好處在於,它會讓人的大腦慢慢處於一種相對抑制的狀態,對資訊失去警覺,同時失去一種心理上的預期。
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給災區的孩子做災後的心理療愈的時候,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讓他們杏仁核的警覺系統處於一個相對抑制的狀態,以此來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心理的安全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叫做認知失調理論。
大腦的前額葉會去調整我們認知上的失調,從而避免人處於一個過度應激的狀態。
事實上,前額葉可以去下調我們的警覺狀態。在心理學裡面,前額葉最重要的價值是對情感資訊進行一個賦義。
3.音樂治療技術的生理學原理在音樂治療的具體技術中,我們會設計一些方法:
讓來訪者去聽各種各樣的音樂訊號,產生情感記憶。在這些情感訊號裡面,再把它們輸入到我們的額葉中樞,讓額葉中樞對這些情感訊號進行一個認知賦義的過程。在認知賦義的過程中產生一種認知加工。沒有經過認知加工處理的那些創傷的情緒、情感資訊進行一個再次的加工和處理。這樣有利於我們更好地處理當時所發生的一些創傷的這些資訊和訊號。基於此原理。在音樂治療的地面培訓裡,我們特別強調讓來訪者的額葉對情感資訊進行賦義。這是音樂治療最終的一個根本目的。
身體激素對創傷也有很大的影響。
當一個人處於強烈的應激狀態時,他身體裡面的一些壓力激素就會處於一個更多的分泌狀態。
這些激素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大腦的海馬區負責記憶的這些功能開始出現紊亂。
這些記憶功能損害也包括,人們無法更好得把各種各樣的資訊生成一個具有連貫性的情節記憶,再把這些情節記憶輸入到我們大腦的額葉中樞,來對這些情緒情感的記憶生成一個意義。
生成意義之後,人的大腦得到了對當時創造事件的一個解釋之後,我們才可以去療愈創傷事件。
所以,我們會專門在心理諮詢實操中設計出相對應的技術來緩解我們大腦腦區的變化,以及對人的激素水平的紊亂來實施重新的一些療愈。
這些針對激素水平的紊亂的治療方法,在我們的音樂治療培訓中有很多具體的實操技術。比如即興式演奏,透過讓一個人在演奏中從無序狀態到有序狀態,最終到達一個美感的狀態。
這也代表著他身體的節律性在增強,秩序性在增強。
同樣,透過即時演奏,人們也會去宣洩掉自己多餘的那些激素水平。
由於在演奏過程中人們所帶來的緊張,然後緊張之後又迴歸到一個安全穩定的狀態所產生的迴歸快感。
這些都有利於去幫助一個人,讓他身體的內分泌激素水平達到一個健康穩定的狀態,也有利於他的創傷治療的最終恢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