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科學家有義務、有責任去教育大眾、說服大眾,讓大眾去信任科學家群體。”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上,197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的發言代表了很多科學家的心聲。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確實讓公眾看到了公共衛生乃至科學的重要性,可是,“要麼詆譭科學,要麼無視科學”的社會情緒仍時有發生,科學和科學家群體並沒能完全贏得公眾的信任。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審視科學的角色?

科學不僅僅是知識

“今年以來,疫情對全球產生巨大沖擊。科技與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深入協同,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作用更加凸顯。”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指出,全社會尊重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理解科學理性的社會心態,為有效防控疫情奠定了社會基礎。

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注意到,今天的整個世界似乎處於分裂狀態,有一些人拒絕接受事實,他們根本不想聽到跟事實相關的知識,還有一些人日常生活中因為各種限制沒有辦法接觸到科學,所以沒有辦法用公正的態度面對科學。

“現在我們還無法保證任何人都擁有平等獲取科學知識的機會,而更要命的是還有很多流言、謠言和不真實的事實滿天飛,這些錯誤的資訊正在慢慢侵蝕人們的認知。”對此,奎洛茲不無擔憂。

“現代科學制度發展於18、19世紀,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諸多科學家已經從中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慢慢推動科學世界的發展。我們都希望透過科學做一些對世界、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可如果社會當中有一部分人不相信科學,這對於人類進步來說有什麼益處?”奎洛茲認為,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要教育大眾什麼是科學,更應該告知大眾科學能夠驅動社會的進步。科學不僅僅是知識,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的運用科學,我們就能夠打造更好的未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也表示,“很多年輕人正在試圖積累科學資訊和知識,如果科學家不到現場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術,他們的拼圖中就會缺掉一塊。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告訴他們科學非常美妙,科學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好。”

懷進鵬提到,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加強科學教育,讓知識成為力量,提高心理素質,克服恐慌。而且要提供科學方法和科學觀的教育,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以科學的方法追求新知,從而有效應對不確定性”。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孫堅原也強調,在疫情的背景之下,科學是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武器,人類需要靠科學去研發更多的疫苗,找到更多的藥物,才能治癒這場疾病。“所以我們需要告訴年輕人的是,科學不僅僅是為了好奇,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

在面對公眾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科學研究的質疑時,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的建議是,“我們在齊力進行科學傳播時,除了普及科學知識,還要傳播科學的真相、科學的流程、科學的概念,讓公眾瞭解科學規則,理解科學家究竟是怎樣開展工作的”。

倡導科學的“利他性”

事實上,疫情具體會如何影響公眾對科學和科學家的看法,中外研究機構都進行過相關調查,結果的差異值得關注。

據《科學美國人》的報道,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在今年釋出的一項報告指出,經歷流行病“不會影響大眾對科學作為一項事業的看法,也不會影響大眾對疾病研究作為科學的一個方面的觀念,但會顯著減少大眾對科學家的信任和對他們工作價值的認同”。具體而言,“他們繼續相信疾病相關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對參與科學事業的個體的誠實品德和公德心的信任減少了。”

在國內,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開展了湖北省新冠肺炎疫區居民系列調查,其中一個主題就是疫情中公眾對科學的認知、態度和評價。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公眾對科學家群體的好評度達到了2000年後的歷史最高點。

“在西方,有人不相信科學和科學家,一方面是因為科學和科學家跟大眾溝通不足,沒有告訴大眾自己在追求什麼,沒有告訴大眾自己的追求中什麼是對社會有利的;另一方面,科學家的不足在於,他們更看重塑造自己的個人形象,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直言。

“西方針對於科學研究的視角,主要是基於個人興趣的驅使,這跟中國是不一樣的。”蒲慕明解釋,“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科學的看法有一種利他性,對科學的追求可以產生很多‘溢位’效應。在國內,我們更多強調科學家負責任的精神,強調科學家應該追求以何種方式造福社會,這是另一種方法論。”

圍繞科學和科學家的使命擔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影片發言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11日主持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以“四個面向”指明瞭科技創新方向,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

“生物醫學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以創新的思維在生物醫學領域更好地保證人民健康、防控疾病,特別是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鍾南山看來,這不僅僅是生物醫學未來的方向,也是科學家的責任所在。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13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腫瘤再現新療法!PROTAC為難治腫瘤患者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