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扶蘇
走在雲南的夜市,人們經常會看到“昆蟲宴”,各種各樣的昆蟲被當地人用不同的方式烹調成美味。
並不是只有雲南才有食用昆蟲的習俗,在全世界範圍內,大約有20億人的餐桌上會含有昆蟲為主的菜餚。並且如今已經有數千種昆蟲被列入食用名單,這個資料實在是令人吃驚。
如果昆蟲養殖業發展起來,不僅人類的飲食結構會有所調整,還可以大量節省資源,減少碳排放,有利於緩解全球變暖的趨勢。當然,昆蟲養殖業也會減少交通運輸的壓力,從而為人類的新型餐飲提供便利。
與此同時,科學家還看到了昆蟲養殖業的弊端,由於市場監管不力,有一部分昆蟲逃向田野,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了影響,尤其是在東南亞等地區,相關問題更加明顯。
昆蟲繁殖能力和適應性都很強
2012年就有研究表明,昆蟲養殖場往往會將很大一部分生病的魚蝦作為飼料,即便前者可以將其很好地消化,也無法排除其中的隱患。
科學家表示,一旦昆蟲進入養殖場周邊,它們的繁衍能力就會發揮作用,人們往往能夠在養殖場附近找到完整的昆蟲種群,這是極大的威脅。
昆蟲適合大規模飼養的優點,也成為它們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作為生態迴圈系統中的一員,昆蟲往往扮演著最底層的角色,所以它們的適應性也更強,即便在氣候變化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昆蟲的生存能力也不容小覷。
新興的昆蟲養殖業還不夠規範
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國際社會並沒有關於昆蟲飼養的相關規範,物種入侵是人類很難避免的,無論是有意而為還是無意,所有的後果都需要我們承擔。
當下已經有一部分國家反映,新興的昆蟲養殖業的確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減輕環境治理方面的壓力,不過很多珍稀植物也有可能被它們啃食殆盡,從而陷入更嚴重的生存危機。
人類有時做出的決定並沒有考慮到長遠的發展,很難兼顧所有方面,尤其是目前面臨各種環境問題的情況下,綜合考慮參與在內的因素,才能夠做到最佳選擇。
昆蟲雖小,但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不應該忽略這些寶貴的生物資源,同時也不能濫用大自然提供的便利。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長遠的規劃,才有可能做出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