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用中國智慧解開生命起源與人類起源之謎

(本書已由華齡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發行,書名《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中冊·生命起源》)

(接上篇)

第二十二章 生物創生與演化的一般規律

一、環境造就基因,基因決定一切

生命現象表明,生物的創生,遵循的是自然規律而不是上帝或神的意旨,正因如此,才會既創生了大量“好”的物種,也創生了許多“壞”的物種,諸如細菌、病毒、蟑螂、臭蟲、跳蚤等等。

生物界最重要的一條基本規律就是: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基因的嚴密控制下進行的。對生物而言,基因是決定一切的。生物的任何變化都不能擺脫基因的控制。不改變基因,生物就不可能發生任何實質性變化。正像沒有萬有引力,星球就無法形成,沒有四種基本作用力,自然界就無法執行一樣。沒有基因的控制,生命既無法產生,也無法正常生存、活動。基因的控制是一條鐵律,是生物界的根本法則。

而基因則是受始祖創生時的環境電磁輻射場控制的。具體一點說就是:

生物的基因是由他(它)的始祖創生時所處的那個時間、空間點的電磁共振頻率和電磁輻射場的引數和具有的物質條件決定的。

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生物。基因定製於生物所創生的環境。

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全息構象,編制出適應什麼環境的基因程式。

創生於大氣層中的生物,由大氣層中的等離子體形成全息構象,全息構象利用大氣層中的物質粒子編制出基因程式,也就把空氣的資訊寫進了基因,因此,創生於大氣層中的生物不“懼怕”空氣,須賴空氣以生,離開了空氣就會死亡。

創生於水中的生物,是由水中的等離子體形成全息構象,全息構象利用水中的物質編制出基因程式,直接把水的資訊寫進了基因,所以水中創生的生物不怕水,須賴水以生,離開了水就會死亡(兩棲除外)。

在火中創生的生物如火鼠,是由火焰中的等離子體形成全息構象,全息構象用火焰中的物質粒子編制了基因程式,也就是直接把“火”的資訊寫進了基因之中,成了名副其實的“火成物”,所以是不怕火的,但須賴火以生。離開了火就會死亡。水能滅火,所以火中創生的動物見水即死。

(遠古有“火焰山”“炎火之地”,《十洲記》雲“炎洲有火林山”。應當是由地下天然氣或其他可燃物自燃導致的,常年火燃,可延續若干年代。到了後世,“火焰山”“炎火之地”中的可燃物燃燒已盡,失去了存在基礎,火中創生的生物也不復存在。)

同樣,在高寒的雪地中創生的雪蛆,是由雪地裡的等離子體形成全息構象,全息構象用雪中物質編制出基因程式,直接把雪寒資訊寫進了基因,所以雪蛆不畏寒,但須賴寒以生。離開寒冷的環境就會死亡。雪遇熱即化,冰雪中創生的生物,遇熱則死。

人們還發現,在3000多米深的海中生活著數百種魚類,而在6000多米深的海中也生活著100多種魚類,甚至在10000多米深的海底乃至最深的海溝仍生活著某些海洋生物。只有創生在這樣超高壓環境中的生物才能適應這樣的環境,一旦離開了這樣的環境同樣無法生存。

因此,生物的性狀是與它(他)創生時的電磁共振頻率和所處的環境輻射場相聯絡的。生物只能生存於與它創生時相近的輻射環境之中。一旦地球環境發生鉅變,嚴重偏離了生物創生時的環境輻射場,生物就會走向滅絕。神祇、神獸、神怪、妖怪、異形生命等等只能在特定的時代——強輻射時代創生和生存。

所以,地球環境的變化不是導致生物的“進化”,而是導致舊的生物的滅絕和新的生物的創生。地球生物的“更新換代”是透過“滅絕——創生”(即生物大滅絕——大爆發……)來完成的,而不是透過“進化”來完成的。

放射性輻射、核輻射對人體和其他生物是有害的,劑量較大時足以致人死命。但是,如果生物是在放射性輻射、核輻射汙染較重的環境下創生的,直接用放射性物質、核輻射物質編制了基因程式,把放射性輻射、核輻射資訊直接寫進了基因,就能適應放射性輻射、核輻射環境。但也須賴放射性輻射、核輻射以生,離開了這樣的環境,也無法生存。

所以,生物是在一出生時就具備了適應環境的能力的。如果不是把這些適應環境的能力在生物出生之前就賦予它,而是讓它出生後再慢慢“進化”獲得,而且還要經過幾百萬年、幾千萬年才獲得,它根本就沒有生存的機會,一出生就會死亡,哪裡來得及“進化”?

比如,一個有先天免疫缺陷的嬰兒,一出生就會遭受各種病毒、細菌的致命威脅,在自然條件下,很快就會夭亡。所以免疫功能必須先天獲得,根本不可能靠後天“進化”獲得。其他功能如捕食功能、禦敵功能等等都必須在出生前就獲得,成為一種“本能”。

決定生物基因的環境因素主要是創生時的電磁共振頻率和電磁輻射場(包括放射性輻射、核輻射、電離輻射等),而基因決定生物性狀。因此可以說,一切生物的性狀都取決於它創生時的電磁共振頻率和所處的自然環境的電磁輻射場,這個電磁共振頻率和電磁輻射場的狀況(引數)定製了被創生生物的基因,基因一旦被定製便恆保持不變。除非再次受到電磁共振、聲波共振或強輻射或接觸特殊化學物質,才會發生變異。

有可能的是,生物創生時的放射性輻射愈強,其導致的基因變異也愈大,創生出的人或其他生物形體也愈大愈高。反之亦然。

生物創生於什麼環境,就會具備那個環境的典型特徵。每一種被創生的生物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所處的時間、空間環境的烙印。這就導致了生物物種品類的多樣化,使得每一個不同的品類(品種)都有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比如創生於青藏高原的藏獒,身披足以抵禦高寒的厚厚的長長的絨毛。

二、始祖決定後代

真正意義上的始祖是天地自然創生的某個民族的“第一人”,如石生的大禹,天降的杜宇,木生的伊尹,竹生的竹王等等。每一個民族都必定有一個、兩個或若干個這樣的始祖。有什麼樣的始祖就會有什麼樣的後代,始祖是黑種人,後代也只能是黑種人;始祖是白種人,後代也只能是白種人……實際上,同一人種又有很多種類,如黑色人種中,其膚色又有深黑、中黑、淺黑、棕黑等等很多種類。而且其高矮、髮色、髮質等等皆有差異,又可細分為很多種類。白色、黃色人種中,其膚色、相貌、高矮、髮色、髮質等等也有很大差異,可以細分為很多種類。只有按民族即按始祖的分類才是最“科學”、最嚴謹的分類。因為只有同一民族中,其膚色、形貌特徵、髮色、髮質等等才是一致的。所以如果細分到民族,則始祖是什麼族人,後代也只能是什麼族人,並具備該族人的形貌特徵,而不會變成其他民族的人。始祖是捲髮,後代也只能是捲髮,始祖是直髮,後代也只能是直髮。始祖是黑髮,後代也只能是黑髮;始祖是金髮,後代也只能是金髮。從形體上分,那麼如果始祖是巨人,後代也只能是巨人;始祖是小矮人,後代也只能是小矮人;始祖是半人馬異形,後代也只能是半人馬異形……這才是大自然的本來面目,才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為什麼俾格米人身高只有1.3—1.4米,為什麼他們八九歲就性成熟,可以過性生活?因為他們的始祖創生時從自然環境中“定製”(獲得)了這樣的基因,基因如此,性狀也如此。世代相傳,永無變易。再如雅拉瓦族人的正常體溫保持在38℃,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始祖創生時在自然環境中“定製”了這樣獨特的基因,才具有了這樣獨特的性狀。每一個民族,每一種生物,莫不如此。也正因為如此,每個民族,乃至每一種生物也都有了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性狀、特質。

這條規律到現代則體現為“父母基因決定子女性狀”。

三、生物向食而生的規律

生物生存最重要的基本條件是要有食物,必須有食物,生物才能維持生命,才有可能獲得繁衍生息的機會。因此,從純生物學的意義上,生物創生的另一條重要規律是“向食而生”,或稱之為“因食而生”、“應食而生”。

若有一種動物被創生出來,卻找不到果腹之物,會當如何?其必倒地而斃。

故必先有其食,後有其生(物)。即必須先有可以作為其他生物的食物的生物創生,才會有以此為食的生物創生。“食”是生物創生的“誘因”。不只是“民以食為天”,蟲魚鳥獸,無不“以食為天”,皆有“趨食性”。

有其食必有其生(物),其食精其生亦精。

一旦一種可以作為其他生物的食物的某種生物創生並得以繁衍擴散,那麼,以這種生物為食的其他生物就會應運而生。同樣,以後一種生物為食的其他生物也會接續創生,如此循序而生,從而形成食物鏈。

正是這樣的食物鏈的大量形成,導致了生物的多樣性。

具體來說就是:若甲生物創生並獲得繁衍、擴散,則以甲生物為食的乙生物(一種或若干種,因為一種生物可以為多種生物所食)也必隨之“向食而生”;乙生物(一種或若干種)一旦獲得繁衍、擴散,則以乙生物為食的丙生物(一種或若干種)也必隨之“向食而生”……如此迴圈往復,以至於無窮,形成食物鏈。食物鏈的形成使生物物種以幾何數級增長,形成生物大爆發。但同樣,一旦發生生物滅絕,食物鏈斷絕,也會使大量生物同時滅絕,導致生物大滅絕。

故,有食物,則必有食之者生。食物鏈,是生物創生的主線。

舉例來說,沒有植物,就沒有食草類動物的創生;沒有食草類動物的創生,就沒有食肉類動物的創生。有蚊蠅,就有以蚊蠅為食的蜘蛛、蝙蝠創生;有螞蟻,就有以螞蟻為食的穿山甲創生;有虎豹,就有以虎豹為食的虎鷹創生。《續博物志》卷六就記載了“虎鷹能飛捕虎豹,身大如牛,翼廣二丈。”正是因為有了虎豹,才有了以虎豹為食的虎鷹,沒有虎豹,虎鷹也創生不出來。恐龍也必須創生在它所處的那個巨型生物時代,或早或晚,它都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

地球早期自然環境極為嚴酷,並無可食之物,故此時被地球生命機器創生出來的第一個或第一批生物,只能像蚯蚓一樣以自然界的無機物為食。因此此時產生的生物只是一些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或多細胞生物,它們只能靠吸食自然界的空氣、水、無機或有機營養物維生。複雜生物,“高階”的生命,在此時無物可食,也就不會被創生出來。

當這些“第一批居民”大量出現(被大批創生)以後,才會有以此類生物為食的其他多種生物被創生。而後,復有更多種以“第二批次”的生物為食的生物出現。……如此迴圈演進,逐漸形成多條食物鏈。正是在這些食物鏈增長過程中,生物物種獲得了爆發式增長。隨著食物的豐富,營養的逐步健全,生物也由“低階”向“高階”,由“簡單”向“複雜”變化了(不是“進化”)。故說“其食精其生亦精”。

人肉,人血,人的分泌物、代謝物等等無不可以作為其他生物的食物,有了食物,就會有“向食而生”的物種創生,因此才會有蝨子、臭蟲、蛔蟲、絛蟲等寄生蟲以及細菌、病毒等“害蟲”產生。

那麼,是誰如此“聰明”,知道地球上產生了某種植物,於是便去創造一種或多種以之為食的動物呢?這種“智慧的創生”明顯需要一個自動識別和自動控制系統來操控,冥冥中控制生物創生的主宰者是誰呢?是否仍存在“上帝”或某個神祇在暗中操控呢?

也許,存在一個掌控著整個宇宙的“全息構象”,它可以像人腦一樣處理資訊。有可能,它就寄居於某顆恆星如太陽之上(恆星才有足夠的能量),掌控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有限宇宙)的執行,掌控地球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的執行。

(未完待續,接下篇)

17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SCI期刊推薦|該雜誌的核心內容是對哺乳動物神經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