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對於光明就有著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陽光的作用下,能夠看清周圍一切,能夠輕易規避風險,能夠從事生產勞動獲得相應報酬,更能產生一種莫名的安全感。但光明並不是永久的,每一天都有黑夜和白天之分,為此,我國神話故事中就有關於夸父追日,想要永遠留住光明的傳說。但其實在近代科學發展以來,就有人提出,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不應該存在黑暗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在白天是因為太光的緣故,人類世界才會被照明。但大家有沒有想過,茫茫宇宙中,太陽只是一小部分,在它四周遍佈著無數能夠發光的恆星,它們也在時時刻刻360度無死角的散發著光芒。
按照這種情況來算的話,雖然光到達的時間不一樣,但是按照時間累積的話,總有一個時刻會匯聚到一起。而就目前人們對宇宙的探測來看,宇宙的壽命要遠遠高於地球的壽命,那麼這樣的話,黑夜也應該亮如白晝才對。但事實卻截然相反,在黑夜中有亮光的僅僅只是依靠太陽光反射的月球以及一些隕石而已。
對於這一問題,1823年的時候,來自德國的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伯斯給出一個解釋。奧伯斯認為黑夜之所以無法亮如白晝,是因為那些距離遠的恆星發射出的光在傳播過程中會遭遇來自太空中灰塵、其他天體物質以及一些氣體的阻擋,經過它們的吸收削弱後,光線的傳播距離受到限制,根本沒有辦法到達地球,從而讓地球的黑夜保持著黑暗。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奧伯斯的這一理論似乎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但是如果從“熱力學第一定律”出發的話,那麼奧伯斯的這一猜想幾乎存在著致命缺點,那就是光會損耗消失。眾所周知,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世界上所有的能量都不會平白無故的消失,都遵循能量守恆定律。並且在當時光經過類似於天體這些物質都是會反射的。儘管大氣層有削弱作用,但相對而言,宇宙的氣體與大氣層的作用是千差萬別的。而且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光是當下唯一不會改變和消失的物質,是人類進行宇宙探索最關鍵的存在。因此,該理論又被稱之為“奧伯斯佯謬”。
不過直至20世紀初,“奧伯斯佯繆”終於得到了證實。著名學者埃德溫·哈勃在對星系光譜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光在特定的距離下會產生“紅移現象”,可見光會因此分解成波長更小的微波,從而肉眼難以識別。而且在其進一步研究中還發現,這種現象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越來越明顯。由此黑夜無法變亮被徹底解釋了出來。
但科學界往往在解答一個問題之後,會冒出另一個,甚至更多問題,一個絕望的現實:地球正被慢慢“鎖住”。而哈勃在這次研究中,除了“紅移現象”外,還提出當下的宇宙始終在膨脹,而且膨脹速度已經越來越快。有人可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按照宇宙起源中人類提出的認可度最高的“大爆炸理論”來看的話,確實如此。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來看,現在的宇宙最初並沒有這麼大,而是由一個凝聚到極致的點忽然爆炸擴散。而根據我們見到的爆炸現象來看的話,爆炸後會產生餘波,從而進一步擴大影響,宇宙也是如此。而且哈勃還提出,其實目前宇宙的擴張速度已經超過了光速。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一個殘酷的現實:宇宙正不斷膨脹,人類在被慢慢“困死”。
舉個例子,如果你坐著一個超音速飛機,在你經過一個人的時候他大喊,但由於你的速度已經超過了聲的傳播速度,所以根本無法聽到它說什麼。光也是如此,宇宙的擴張已經超過了光的傳播速度,而人類目前能夠依賴的傳播速度最快的物質就是光了,所以從這點來講,在地球範圍內包括的恆星是很有限的。
而且隨著宇宙的不斷擴大,相應的物質也在被一步步稀釋,地球已經被“鎖在”了一個固定的範圍內,人類即使透過光,也無法走出這個範圍。當然了,在未來科技高度發達的時候,這個範圍應該會被人類順利突破的。不過按照當下人類科技水平已經發展程序來看的話,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而且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惡化,人類能否等到那麼一天其實都是個未知數。
對此,你有著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