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飛蠓
嫦娥5號成功地登陸月面並採樣,引起了公眾新一輪對航天科技的關注熱潮。相關機構釋出了很多月面上實拍的照片,有細心的人發現,那些照片裡黑色的天空中似乎根本看不到星星。50年前,美國人登月時釋出的月面上拍到的照片裡也看不到星星,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就以為這是假照片,現在中國發布的照片上也沒有星星,這些論調自然不攻自破。那麼,在月面上實拍的照片上為什麼看不到星星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宇航員在月球表面上活動時是能看到星星的。他們報告說,當他們位於登月艙陰影區時能看到那些明亮的星星,而繞月飛行的宇航員在進入月球陰影區時則看到“天空中充滿了星星”(”The sky is just awash with stars”)。
那麼為什麼照片中卻看不到哪怕一顆星星呢?
答案充滿了禪意:人眼能看到的,照相機未必能照出來;而照相機能照出來的,人眼也未必能看到。
我們常說,人眼就是一個照相機,的確,人的眼睛和照相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眼睛的瞳孔就好像照相機上的光圈,晶狀體就好像照相機的鏡頭,而視網膜則相當於照相機的感光元件。如果用相機引數來描述,那麼人眼是一個物理焦距5.7毫米(等效16毫米全副鏡頭)、光圈f2.1~f8.3、快門速度1/24秒的照相機。
這些引數看上去平平無奇,但眼睛強悍的地方之一是:它有著超廣的動態範圍(換算成相機標準大概有20檔),遠超膠捲(約8檔)和數碼相機(最好的大約10檔)。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一個攝影術語,就是攝影器材能記錄下的場景中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亮度差值。如果一個攝影場景裡明暗差別(術語叫“光比”)超過攝影器材的動態範圍,那麼更暗的部分就表現為死黑,更亮的部分就表現為死白。
例如下面這張照片:
這是一張典型的高光比照片,室內非常暗,室外非常明亮,用相機拍這種場景,要麼室內一片漆黑,要麼室外一片光亮,就是因為這個場景的光比超過相機的動態範圍了。然而我們的眼睛在這種場合裡能夠輕鬆地同時看清楚室內和室外。
月面上恰好就是這種高光比環境。我們都知道月亮自身不會發光,在它的表面能看看清楚東西,只能靠別的光源來照亮,這樣的光源有兩個,一個是太陽,一個是地球,強烈的陽光和地光使月面上的物體非常明亮,有多亮呢?月面上反射的太陽光跑38萬千米,還能在地面上照出影子來。而天上的星星,雖然由於沒有大氣消光,在月面上看上去要比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要明亮一些,然而和月面上物體反射的太陽光比較還是極為微弱的,當星星和月面上的物體出現在同一個場景中時,它們的光比超過了攝影器材的動態範圍,如果攝影器材拍到的照片能正確呈現月面上的物體,則必然會使天空呈現死黑,反之,如果能正確呈現月面上的星空,則必然是月面上的物體呈現死白。而目前人類在月面上拍攝的照片,總是以正確呈現月面上的物體為目的,所以我們在這樣的照片上看到的天空總是一片漆黑了。
還記得本文剛開始提到的那句話嗎?人眼能看到的,照相機未必能照出來;而照相機能照出來的,人眼也未必能看到。照相機雖然動態範圍不如人眼,然而它的曝光時間可以遠遠超過人眼,畢竟人眼最多隻有1/24秒的曝光時間,這就使它能夠捕捉到人眼根本看不到的闇弱光線,例如筆者用相機曝光30秒拍到的星空照片:
就記錄下暗至10等的闇弱恆星,這是人眼根本看不到的。如果月面上的攝影器材也用這樣的引數來拍照,拍星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當然,如果畫面裡同時還包含了月面上的物體,那麼它很大機率已經亮到發白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