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圖為美國核熱火箭概念設想

為什麼我們只能仰望星空,而不能近距離擁抱它?主要就是人類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還不夠,實現跨星際旅行需要充足的燃料,但是需要設計可儲存更大容量飛行器,其技術難度和成本大大提高了。人類解決這個問題的終極方案是:研發出核動力發動機的新型火箭,預計地球到火星所需要的時間只要1個月。

圖為世界第一枚核熱火箭建於1967年,前景是容納核反應堆的保護殼

俄美超前設想,計劃曾遭流產

雖然目前核動力火箭只是在研發階段,並沒有實際運用,但是早在上個世紀時,蘇聯和美國就已經提出了這個設想做出了大膽嘗試。當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之後,蘇聯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曾預言未來人類要想飛出太陽系就必須發展核動力發動機。

天上飛核反應堆美國人早就想到了,他們設想在B-36H轟炸機上安裝核渦噴發動機,來實現超遠距離轟炸,不過試驗發現核輻射能力太強了,而且加了遮蔽核輻射裝置的飛機愈加沉重,這個計劃就宣告流產了。後來美國人又提出使用核衝壓發動機冥王星超音速巡航導彈,速度達到了三馬赫,射程幾乎無限,可以攜帶多彈頭,以超低空襲擊蘇聯,但是遺憾的是隻進行短短5分鐘的測試,因對核汙染的恐懼便放棄了。

無獨有偶,俄羅斯卻成功研製出了海燕巡航導彈,採用的是核渦噴發動機,終於在2019年第一次成功。

圖為土星5號運載火箭

俄國人瘋了,天上的“切爾諾貝利”?

不像美國,俄羅斯是真刀真槍地幹,天上試驗核動力導彈,如果掉下來了發生爆炸,就像是一個會飛的切爾諾貝利,至今人們對它的恐懼還未消除,可見核試驗有多麼大的風險。在火箭上安裝核反應堆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冷卻堆芯,地面上的核反應堆有海水或冷卻塔,但是在天上用什麼來冷卻?如果說在火箭飛機或導彈上建造核冷卻裝置,勢必會增加重量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要問路在何方?還看中國!

中國的微型反應堆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據說這種新型反應堆的堆芯體積只有普通家庭高壓鍋的大小,並且具有極其穩定安全的效能,如果中國最新的鉛基快堆運用到汽車上,未來更有可能在飛機火箭上投入使用。這種小型的核反應堆節省下的時間可以讓導彈火箭飛得更快更遠。

就在今年7月份,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發言稱,正在積極開發核動力發動機,意在將重型飛船送到太陽系的行星。俄羅斯重啟的核動力發動機表明發展航天核能是人類飛出地球的必經之路。(清風)

1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有祝賀也有“雜音”,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后,世界各國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