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如果回覆,你們的發射器將立即被定位,你們的文明將遭到入侵,你們的世界將被佔領!——《三體》

無論是否喜歡,是否原因,劉慈欣這句告誡,道出了宇宙終極法則:黑暗森林。宇宙中的眾多文明,如同森林中的獵人一般,雖然彼此沒有看見對方存在,但都心知肚明,他們就在那裡。這時候,如果誰先發現了對方,誰就掌握了先機,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如果是被發現的一方,就會立即陷入被動,成為對手待宰的羔羊。不但劉慈欣如此,過世不久的物理學大師史蒂芬·霍金也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警告那些試圖尋找外星生命的人類:不要那麼好奇,當你尋找別人時,別人也在尋找你,一旦暴露,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如果接收到來自宇宙其它地方的資訊,不要回答!

但如同其它事情一樣,人類在這方面從來都不曾聽取勸告。一九七七年九月五日,人類第一枚外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Voyager 1)在美國發射升空。這枚探測器上,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高增益天線和裝置,能夠在耗能極小的情況下,儘可能向四周發射電磁波訊號。同時,旅行者一號還裝備了大量有關地球和人類文明的資訊,幾十種不同的語言,幾十首偉大的交響樂被刻錄在一張金質光盤裡;同時,金盤上還刻著太陽系的主要資訊和座標和一男一女。當時的地球人勇敢地將太陽系文明傳播出去,希望得到外星文明的迴音。如今,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出太陽系,距離太陽211億公里。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由於科技和經濟達到一定水平,人類產生了探索宇宙的需求,並在半個多世紀中,接連發射了許許多多載人或者非載人探測器。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也於十七年前飛上太空,然而,他當年卻在太空中遇上了一件特殊的事。二零零三年七月,經過長年訓練,楊利偉被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為三級航天員,具備獨立航天資格。這意味著,楊利偉具備了獨自一人進入太空的能力。

同年十月,楊利偉搭載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十五日上午十時,楊利偉進入環地球軌道,下午一時左右,進入預期停靠位置。隨後,楊利偉進行了例行檢查,對航天器的主計算機、推進器、引擎、陀螺儀和生命支援系統等進行了檢查。檢查完畢後,楊利偉接通了與地面後勤指揮的影片通訊,彙報情況、收集資料、拍照。北京時間下午六點左右,按照之前的規定,他需要在太空艙中睡眠兩個小時。事情,就發生在睡眠期間。

北京時間七點,正在睡眠中的楊利偉,隱約聽見一聲聲奇怪的“敲門聲”。聲音開始很小,逐漸增大,而且節奏穩定。咚,咚,咚,隨著聲音越來越大,楊利偉醒了過來。十月十六日上午六點左右,楊利偉順利回到地球,但對他在太空中聽見的敲門聲,卻始終守口如瓶。這一謎底,直到十七年後才揭曉。按其所言,當年聽到的並不是什麼敲門聲,而是太空船本身發出的聲響,當時他反應很快,立即意識到了這一點。由於宇宙為真空環境,氣壓幾乎為零,太空艙內部氣壓與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相等,太空艙內部和外部的宇宙環境之間,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差,導致太空艙形變擠壓,因而發出響聲。然而,事情果真這麼簡單嗎?

多重宇宙理論,或許可以開闢一個全新角度,看待這一敲門聲。多重宇宙是指,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的宇宙並不是這個世界裡唯一一個宇宙,相反,這個世界裡有無窮無盡的宇宙,但是因為我們身處於自己這個宇宙中,所以幾乎不可能探測、觀察到其它宇宙的任何資訊。然而即便如此,其它宇宙不但存在,而且每個宇宙中都有和我們一模一樣的另一個“他”,只不過,這個“他”雖然和我們一樣,卻並不會和我們擁有完全相同的人生經歷。例如,在我們的宇宙中,約翰是一位木匠,那麼在第一個平行宇宙中,約翰可能是一位卡車司機,而在第二個平行宇宙中,約翰可能是航天員,以此類推,以至於無窮。

平行宇宙這一科學理論,起源於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實驗是這樣設定的:實驗臺左側有一臺電子發生器,會精準地發射出一個電子,實驗臺中央有一個平板,平板上間隔一定距離,開了兩條縫隙,實驗臺右側則是一個電子接收螢幕。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從電子發生器中發射一個電子,電子會隨即從實驗臺中央的平板中的任何一個縫隙中穿過,然後打在實驗臺右側的電子接收螢幕上。實驗開始前的理論預測是:只要經過數量足夠多的發射,電子透過左側縫隙和右側縫隙的機率應該是差不多的。然而,實驗結果卻大大出乎所有人意料,這個電子,竟然同時從兩個縫隙中間都穿了過去。也就是說,一個電子,能夠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

這個實驗結束後,科學界就興起了平行世界和平行宇宙的理論,認為既然微觀世界具有這種性質,宏觀世界又是由微觀世界組成的,自然也擁有這種性質。因此,我們的宇宙不止一個。《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就是講述平行宇宙的。電影中,因為一顆彗星飛過地球,引起擾動,使得不同平行宇宙能夠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同時交叉出現,因此,一個人在這時候如果出門,進入商場,那麼他就有可能進入的不是他那個宇宙的商場,而是其它宇宙的商場,也就進入了其它宇宙。而在那個宇宙裡,他原先的家人,可能根本不認識他。

1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幹細胞也能變成可受精細胞!《自然》發文帶來生殖醫學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