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74歲的老人家,在嫦娥五號升空後,就一直密切關注這五姑娘的動向,睡覺只睡幾個小時,像個年輕小夥子一樣精力旺盛。他就是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
葉培建院士曾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嫦娥探月工程2004年立項,他就參與其中,16年的時間一晃而過,一路走來中國的嫦娥探月工程腳步堅實,成績斐然。葉老說,嫦娥就像他的孩子,這次五姑娘回家,對中國探月工程來說具有標誌性意義。
葉培建院士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父母都是抗美援朝的志願軍。作為英雄之後,他從小聽父親講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所面臨的困難。沒有糧食,沒有棉服,最重要的是缺少武器裝備。小米加步槍能趕走扛著歪把子的日本侵略者,但是想要戰勝美帝國主義侵略者是十分困難的。他們有飛機大炮,空地協同作戰能力超強,進攻時就是地空火力網全面推進。這讓年幼的葉培建產生了獻身國防的想法。大學畢業後,葉培建想去攻航空領域,但是他被分配到航天。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但是葉培建院士依然很高興,他說這是緣分。他和航天的緣分。
他曾在瑞士攻讀科學博士學位,瞭解瑞士的人都知道,瑞士科學博士學位是什麼分量。他在讀博期間,還向瑞士各界宣傳中國,在瑞士人眼中,中國人還是留著辮子抽著大煙的愚昧人,但是葉培建改變了他們對中國人的看法,勤勞、好學,真誠且善良。他還被瑞士官方請去作關於西藏的報告。學成歸來,他是一片赤子之心獻身中國航天。為了讓衛星上天,在2000多月薪和40萬年薪的選擇中他選擇了前者。記者問為什麼要把嫦娥五號設計的這麼複雜的時候,葉培建院士說:我們起步晚,所以就要把無人探月的水平做的高一些,為將來載人登月做準備。也要考慮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記者問您覺得航天科研是跟著別人走重要還是自主創新重要?葉培建院士說:都重要。英雄所見略同,創新是必要的,但是研究別人、學習別人也很重要。科學有他特定的規律,不能胡來,不能胡創新。中國的嫦娥探月工程,這兩條都有。
當紅明星帶給大家娛樂的體驗,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但是當一切塵埃落定,真正挑起民族重擔的,是像葉培建院士這樣的科學家。正是這樣一群矢志不渝的科學家,他們秉持著“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的理想信念,把中國探月工程一步步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