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2月17日,嫦娥五號帶著來自月球的“土特產”回家了。和以前的嫦娥三號、四號飛行器不同,這次是嫦娥五號是返回式,而且是以打水漂的方式,也就是半彈道跳躍式再入,不過這下可讓之前的NASA更不高興了,不僅沒有發文祝賀,還顯擺了一段阿波羅登月的紀錄片,這酸味太沖了,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

這次嫦娥飛行器採用的打水漂方式,實際是從天空到大氣層劃出了一段完美的“錢學森彈道”,這意味著不論以後的天地往返式飛行器,以及高超音速飛行器來說,我們在姿態控制方面和彈道軌跡上更加成熟。而這次嫦娥五號回家後,歐洲太空總署(ESA)也是第一時間發來祝賀,歡迎嫦娥五號回家。而相對的美國太空總署,也就是我們俗稱得到NASA,卻不僅對嫦娥五號成功著陸這一國際航空歷史性一刻隻字未提,反而回顧了一段阿波羅登月的影片。

當然這個意思其實很明顯了,NASA大概就是說你們這次不過不就是採集了月球土壤嗎?別得意,我們還載人登月過。不過即便如此顯擺阿波羅,還是很難掩蓋NASA的酸味。畢竟這次歐洲航空總署也是探月工程的合作伙伴之一,對於嫦娥五號的太空遙測提供了很多地面裝置的協助,而NASA則完全的被邊緣化了。不僅之前關於分享資料的事情,被多次拒絕,關於月球土壤的使用方式上,NASA的做法也非常不得人心,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NASA連一個歡迎都不願意發,反而像一個受氣的小姑娘。

其實關於月球土壤的使用,我們肯定是立足讓全人類科學獲益的方式展開的,但是因為科學實驗具體專案的需求,以及全球科研能力的不同,分配方式需要仔細商議,而不是NASA那樣的上來就指指點點。NASA的想法真的是想讓全球科學家的都獲得研究月壤的機會嗎?

實際上這只不過是美國擔心自己無法得到這次的寶貴月壤而打的小算盤而已,畢竟這次採集重量只有2千克,並不算太多。而當年阿波羅採集了382公斤,足足是這次的幾百倍,但是我們也只得到少量的0.1k,這真的可以促進全人類對月球的研究嗎?還不如集中研究後,分享關注的分析資料其實更有利。

說到底,這次歐洲參與到我們的探月工程中,必然可以分享到的很多關鍵資料,而NASA手握全球最豐富的太空技術和資源,但是卻無力重啟探月計劃,就連月壤也要看我們的臉色,難怪NASA沉不住氣,總是對嫦娥五號不假辭色。其實這也是雙方天空科技實力正在此消彼長,甚至不斷反轉的一種表現。誰能知道有一天國內的航空科學技術能夠部分凌駕於美國之上呢?而說到底,美國視月球不過是另一個急於征服的“美洲新大陸”,自冷戰結束後,對月球的探索權幾乎就是美國獨佔,而如今情況反轉NASA焉能不急?焉能不怕?

奉勸NASA最好收起自己的那股子酸味,如果能夠在太空探索資源分享方式多做出一些實際性的努力,比如取消沃爾夫條款,取消ITAR,那麼未來的合作道路還是可以大門的。否則NASA還是專心去和馬斯克研究SpaceX星艦吧,畢竟你們可是要造1000艘送10萬人抵達火星,到時候去了是種土豆還是種什麼別的,可千萬別食言。不過還有一點要提醒NASA,別踏上火星土地的那一刻,又將那裡視為自己的殖民地了。

3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世界末日後人類如何重啟——最瘋狂的設想,“月球方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