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不存在》
為什麼電子質子的質量不相等,質子的質量是電子的1800倍。為什麼電子半徑比質子半徑小好幾個數量級。為什麼沒有質子圍繞電子旋轉。。。。。
至今,其實沒有測得過電子,測得的不過電子雲。
著名物理學家、諾獎得主丁肇中一直致力於測量電子的半徑,他最後承認,長達四十年的時間,他沒有找到電子的半徑。
這麼大號的一個物理學家,當著全世界宣佈他沒有測量到電子的半徑,說明什麼呢,說明電子其實不存在。
這個論斷違背通常原子模型。所以沒有一個物理學家接受這一點。
質子=正電子+中性粒子
物理學史上,電子與質子不同的問題一直被偷偷摸摸的研究著。物理學一直持這樣的觀點:
質子=正電子+中性粒子。
中性粒子具有萬有引力、慣性、質量。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質子比電子大。他們深信,有更基本的粒子例如夸克,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為此,他們編造了諸如中微子之類的中性粒子出來。這也是物理學現在滿世界尋找新粒子的原因之一。
依據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的古典原子模型,無法解釋電子測不到,物理學家就把示波器上散亂的負電壓噪音,說成是電子。可是電子都是一個一個的,這噪音算怎麼回事?又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所以只好把這個噪音叫做電子雲。沒有固定的位置,叫做測不準。然後,這電子本來是一個,這雲是怎麼來的?於是就說,這是機率,機率的測量到。於是薛定諤就使用機率的概念,製造了他的貓。
《薛定諤的貓》
薛定諤的貓,可以這樣表述:
微觀粒子是波和粒子的疊加。具體被觀測為粒子或波,是一個機率事件。他說的就是電子。測不到。
其實,任何有點水平的物理學家,都在關注電子質子不一樣這件事兒,只是大家都不明說,明說多不好意思,這麼多著名物理學家,不知道電子在哪兒,你們初中高中的時候聽過這事兒?
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不說,就好像那不是個事兒,不需要關心。暗地裡,測不準,電子雲,機率論,貓,就都出來了,都是盯著電子太小在說事兒。以薛定諤最為突出。可是他不明說,那多沒水平。
他說:
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貓。其實真正應用他的公式的時候,大家都約定俗成,只是在電子這裡使用貓,其餘領域,依舊依舊,該怎麼算怎麼算,這就一下子給大家解了找不到電子的尷尬了。
萬事萬物都是機率。電子是機率不行嗎?不能說不行。但是物理學也不認為質子是機率,也不會那樣計算。沒有人用薛定諤的波函式去計算質子。波函式就是給電子量身定做。
如我前面說的,丁肇中先生還算低調,測不到,直言自己測不到電子。可是有的人就不這麼低調了,他不說測不到,他說“測不準”。
把測不準還搞公理。
“就測不準,怎麼著吧!”
這是海森堡。還獲得了諾獎。
《原子模型》
其實,沒有什麼東西可供薛定諤和海森堡測量。只有質子和電子。這宇宙中也僅僅只有這兩樣東西而已。
現在薛定諤測得了關於質子和電子的資料,他卻無法解釋這些資料。因為這些資料顯示的是電子不存在,這與薛定諤頭腦中電子的模型不能相容。
離開經典的電子模型和原子模型,薛定諤不知道如何解釋他的資料。所以他面對他的資料,無法想象電子的不存在,只能用“機率”兩個字來總結他的資料。
《電子真相》
關於質子裡面是否存在中性粒子,我們已經有過正式的推導。
從電開始,推演出粒子性、體積、質量、萬有引力,都很簡單,高中物理知識足夠,質量何以就是電,體積何以就是電,非常簡單的推導。物理學家就是不往這方面想。
這個推導的結論是,質子的體積、質量、慣性、剛體性等,都是電產生的,粒子性都是電的屬性。所以質子作為正電,具有粒子性,它裡面是空的,沒有中性粒子在裡面。
所以,沒有正電子這個東西。正電就是質子。
古典的原子模型在提出的時候,並沒有想太多的問題。電子圍繞質子旋轉,就是一個理論的猜測,並沒有實驗證實。而後面這些物理學家非要堅持這樣一個原子模型。
正電與負電的真實的關係,其實物理學並沒有深思熟慮。它們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之類,都是常識而已。
事實上,正電和負電的真實關係是湮滅。兩個不能相見,相見就湮滅。這個關係物理學一直沒有研究過,一直把質子電子看成普通吸引的關係。
因為湮滅,所以電子質子並不在同一個時空。質子存在,電子就不存在。
正是這樣的原因,物理學才一直找不到電子。只是他們一直不理解罷了。而且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其實古典的原子模型是不對的。需要修改。但沒有人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