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半輩子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基礎科學研究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還在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在我看來,只要等待的時間足夠長,非常基礎的研究也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在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如是說。他認為,在進行科學傳播、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過程中,要向大家強調基礎研究的極端重要性。
在大會的影片報告中,萊維特回憶了自己還是個年輕小夥時,有四位科學家成為了他心中的英雄: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一起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另一位是約翰·肯德魯,第一個解析了蛋白質三維結構的人;最後一位是馬克斯·佩魯茨,分子結構生物學的先驅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克里克和沃森都是佩魯茨的學生和實驗室成員。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四位科學家在1962年同時獲得了諾貝爾獎。
讓萊維特印象深刻的是,1962年底,肯德魯製作了一檔科學教育類電視節目,名字叫做《生命之線:分子生物學導論》,講的是細胞內的生物學革命、蛋白質解析等。該節目從1964年1月4日開始播出,形式新穎,內容水平高。
重大基礎科研成果透過電視科普的形式進行傳播,對萊維特今後的科研生涯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1967年,萊維特來到劍橋攻讀博士,師從肯德魯。這也是為什麼提到科學傳播的價值時,萊維特深有體會的原因。
此後,萊維特所有的興趣都圍繞著基礎科學展開。他的親身經歷證明了,一些看似非常純粹的基礎科學最終會得到大量應用。
“今年,所有人都在尋找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因為抗體是人體最神奇的防禦系統。當病毒來襲時,它能檢測識別到病毒,並阻止病毒感染我們的身體”,萊維特介紹。
1987年,萊維特來到斯坦福大學建立了結構生物學系,他還作為科學諮詢委員會成員,加入到了一家名為蛋白質設計實驗室的初創公司。當時,他的一項核心研究是透過計算機程式製作出一個特定抗體的模型。
此後,他研發的多尺度計算模擬方法和軟體幫助公司設計優化了人源化抗體。很多公司因此大量投資蛋白質設計實驗室,製造了許多抗體藥物,比如大名鼎鼎的赫賽汀和安維汀。僅在2012年,他們就從專利使用費中獲益4億多美元。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