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天生就顯得比別人厲害很多,他們在學習方面如魚得水,還人緣好、熱情開朗,被很多人認為是學霸界的代表人物,大家對他們總有一些心生仰望的感覺,其實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些人或許本來並不比別人厲害多少,他們最終能取得成功,離不開他們在背後數十年的努力,哪有什麼一蹴而就的天生英才,有的只是繁華背後的寂寞和沉靜。
1992年,白蕊出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從小就生活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她,在學習方面有著超乎常人的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她就表現出比別人更厲害的學習能力,考試一直都排名前列,而後來在高考中,她同樣也發揮出色,考入了百年名校武漢大學,在武漢大學裡,她顯然是個"別人家的孩子",每一門課績點都排名前列,在全專業中排名前幾名。在本科階段,白蕊的成功不但是因為天賦聰穎,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她的自律,大學裡面也有很多假期,比起課業繁重的初中高中,大學的假期就顯的要輕鬆很多,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在假期出門去遊玩,然而,白蕊的選擇卻跟其他人背道而馳,她放假一天天都宅在家,不會隨便花時間出去玩,而是把時間全都留給了自己的學術道路,她規劃好了每天的學習生活,不停的看書,看各類文獻資料,並且總結各種資料和筆記。在本科生期間,她總結出了一摞厚厚的文獻資料心得體會,這些無疑都讓她變得更加優秀。
當白蕊大四那年,武漢大學開始根據學生學分績,分配保研名額,她憑藉優異的成績,輕易的就得到了其中一個保研外校的名額,來到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進行碩博連讀。天才無論到哪裡都是天才,這一點在白蕊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段奮戰學術的過程中,她的成績始終比別人更好,科研方面取得成績也更快,她僅用4年時間,便一氣呵成的完成了博士學業,以發表多篇論文的成績畢業,後來她就開始了自己一路開掛之路,有人統計了她四年以來的論文資料,發現她真的是巾幗不讓鬚眉,四年時間她在國際C刊上一共發表了八篇論文,按照博士畢業的門檻,本來是發表兩篇論文就能滿足畢業條件了,誰能想到她會這麼牛,不但打破門檻,還超額完成任務呢?
在2018年,國家開展了一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選拔活動,全國一共有多名女研究工作者參選,最後只會選出一份5人名單,可以說這個選拔是萬里挑一、優中選優的,而白蕊很快就進入了這個名單之內,獲得了國家給她的巨大嘉獎,幾百萬獎金以及更多的榮譽。
此後,白蕊的科研之路並沒有止步於此,她也沒有驕矜自傲,而是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取得新突破,後來這個突破的機會來了,她在西湖大學研究團隊中,作為第一作者發表了一篇享譽全球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是研究了當前新型複合材料Prp2,透過比較分析、實踐綜合探究的方式,確認了裝載Prp2的活化剪接體的原子結構,她經過精密儀器檢測,分析了一些資料,並且把結構指導的生化分析的結果公之於眾,在論文裡較好的呈現了出來,不得不承認的是,她這看似只是一篇論文,實則卻是突破了世界級別的難題,而現在的她還很年輕,明明才28歲的年紀,就已經做出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優秀科研成績,這其中雖然也有她導師施一公先生的幫助,但跟她自己的努力還是密不可分,只能說天才總是年少有為的存在,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其實,白蕊身為一個學術界厲害大牛,她並不是在每個方面都能夠面面俱到的,因為研究學術,她有些忽視了生活,為此,她曾經疏遠了一些同學,冷淡了很多的朋友,逐漸變得不怎麼社交交友,但是在朋友跟她絕交以後,她突然幡然醒悟過來:如果她一直沉浸於這種錯誤的科研環境中,閉門造車,絕對不可能取得太大的結果,事實上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不錯的社交潛力,才是她能夠取得終生學習動力的基礎,此後,她打破了三點一線的生活規律,勇敢的走出實驗室,跟更多人做朋友,也經常跟其他教授導師進行交流和溝通,在這種情況下,她的研究越來越出色,看來,還是應該兼顧生活,有了志同道合的人以後,生活就會變得更加溫馨,也不必在意離群索居的痛苦。
曾經白蕊是一個害怕付出沒有回報的人,所以她不願意勤奮努力的學習,她認為如果努力學習,卻沒有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績,那反而比沒有努力的人,要失望很多倍,後來有一個老師告訴她說,她這種心態,就是典型的否定自我,而否定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她的懶惰,老師的話戳中她內心最脆弱的地方,於是她終於發現:哪有什麼付出沒有回報,只要是付出,終究都是會有回報的,只是這種回報不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慢慢顯現出來,決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意,就選擇大倒苦水,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