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作為人類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至少經歷過五次毀滅性災難,地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次嚴重災難,每次災難都使得地球上的物種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好在每次災難過後頑強的生命都活了下來,新的物種又開始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災難是物種淨化演進的過程,每次災難過後總會有新的更高階的物種出現。
第一次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44億年前,即奧陶紀末期。這個時期,出現了大規模的大陸冰蓋和冰海沉積,火山和地殼運動十分活躍,海生無脊椎動物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次災難導致地球上約85%的物種滅絕。科學家通過化石等證據推斷,這次災難的產生是由於氣候變冷造成的,大量的冰川讓地球的溫度快速下降,海水被凍成冰,破壞了原先的生態環境,生物鏈也被破壞了,沿海生物圈更是遭到了致命性的打擊,很多物種因此而滅絕。
第二次災難發生在約3.6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泥盆紀時代是古生代的第四個紀,這個時候陸地面積在不斷地擴大,陸生植物和魚形動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這個時候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然而,由於太平洋突然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同時還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從中逃逸出來,導致氣溫升高,海平面下降,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二疊紀末期,而且是至今發現的最為嚴重的災難。這次災難發生在2.5億年前,導致超過70%的陸生物種和超過90%的海洋物種消失,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更是遭到了慘重的打擊,數量眾多的三葉蟲也在這次災難中滅絕。地球的生態系統幾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那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可怕的災難呢?科學家認為是由於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的,大陸漂移導致海岸線急速萎縮,大陸架隨之也縮小,再加上海平面下降,很多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而地殼運動釋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也再次對陸生動物造成傷害。這次災難是地球從古生代轉向中生代的轉折點。
第四次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距今約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大約有75%的物種在這次災難中慘遭滅絕,其中海洋生物的損失更為嚴重,除魚龍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動物全部滅絕,貝殼等無脊椎動物也損失慘重。很多恐龍也滅絕了,但是有些恐龍卻幸運地生存了下來。這次災難發生的根源目前還不清楚,據科學家推算,可能是由於盤古大陸分裂導致了頻繁的火山爆發;還有人認為是由於地球遭受了彗星、隕星等撞擊而導致的。另外,科學家發現那個時期出現了大面積缺氧的海水,因為缺氧而導致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滅絕。雖然眾說紛紜,但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事實上,這次災難發生的時間都未必準確。不過這次災難事件為恐龍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因為從那以後,恐龍就成了地球上的霸主。
第五次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白堊紀時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時期,不僅是因為這個時期時間近,還因為這時生存著大量的恐龍,人類對於恐龍是非常好奇的。白紀時期的陸棲動物中,哺乳類動物還是比較少的,陸上的霸主仍是恐龍,而且恐龍的種類更加多樣化:有能夠飛翔的翼龍類,如披羽蛇翼龍;有大型肉食性恐龍,如食肉牛龍、暴龍;有植食性鴨嘴龍類恐龍,如賴氏龍;有地甲龍類恐龍,如戟龍等。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恐龍的身影。然而在這次災難中,雄霸地球的恐龍全被“終結”了。這場災難的產生除了可能是火山爆發導致的外,還很有可能是由於隕星撞擊地球,破壞地球生態平衡系統造成的。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地球大氣層中,遮擋了Sunny,因而地球上的溫度開始下降;沒有Sunny照耀,地球上的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而會大片大片地死亡;海洋中的藻類也是如此,植物一般處在生物鏈的底端,當底端被破壞後,會有大量的動物找不到食物,因而被餓死。這次災難後,鳥類、哺乳類動物及腹足類動物等羸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既然地球上曾經發生過那麼多次毀滅性的災難,恐怕還會繼續發生,那麼到時會發生什麼樣的災難呢,人類該如何應對呢?有人認為下一次的災難很有可能是冰川時代的到來,到時冰川從地球表面滾過,會掩蓋一切。當然,這只是猜測,所以目前入們要做的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要發展科技,只有足夠強大的科技才能幫助人類渡過下一次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