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振義:我很納悶,為什麼不把獎勵發給年輕人?
2020年中國未來科學獎在北京揭曉,獲得者是中國兩院院士,著名的血液病專家王振義。但是,在給王振義院士頒獎和發獎金時,他卻說:年輕人在這次專案中貢獻非常大,為什麼不把獎勵給年輕人,卻要給我這個老頭子?
王振義院士一直認為,年輕人才是未來可期,以後有大好前程,國家應該去重視年輕一代,將更多的機會和精力給到年輕人,讓他們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因為他相信,年輕人的力量不可估計,是中國的希望,只有青年強,中國才會變得更強。王振義院士的一番話確實說得對,年輕人是希望,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王振義院士是世界著名的血液病專家,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中國癌症誘導分化之父”,也是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或者生理學獎的大人物。
他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血栓與止血的診斷方法。到目前為止,王振義院士及其團隊已經突破了重大科研成果,使得APL成為基本不用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即可治癒的白血病。
02 被譽為國內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專家,王振義的醫學生涯從這裡開始王振義院士1924年出生於上海富裕家庭,1942年進入復旦大學選擇醫學專業,1948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後,王振義進入醫院工作,他認為當醫生可以幫助很多人。
1952年,王振義開始投入到血液病的研究當中,到了1953年,王振義經常會遇到很多奇怪的問題,比如有些病人在平時沒有出血的狀況,但是一做點小手術就會出血不止。
於是,王振義翻閱了大量的書籍。最終,他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原來是血漿中凝血因子的高低發生變化,而一般的檢驗方法無法發現。想要檢驗需要用矽膠,但是當時國內並沒有矽膠這種材料,王振義用石蠟代替矽膠解決這一問題,成為國內首位專家。
後來王振義在當主治醫師時,看到許多因為血液病而引發的死亡,看到了許多人飽受癌症、白血病等疾病的折磨。於是,王振義不僅從事血栓和止血方面,還開始將APL作為自己研究重點之一,因為他希望早日將方法研究出來,讓更多的人早點治療好,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
於是,從那時候王振義就開始奔波在這條路上,將血液病作為了自己研究一生的目標,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與病魔鬥爭。最終,他研究出了最新的方法,獲得中國最高榮譽和世界的讚賞,也被譽為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專家。
03 努力工作不只是養家餬口,人生幸福的秘訣藏於其中努力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僅僅為了養家餬口?不,努力工作的目的還是在為更崇高的事業打基礎,這幾點就是啟示。
第一,努力工作不只是為了養家餬口,因為從中得到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都無法比擬的。
陸鴻,那個曾經是腦癱少年,被別人罵狗都不如的人,現在已經是千萬富翁的企業董事長了。他從小被嘲笑,家裡十分貧困,父親又是重病在身,家裡面只剩母親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著。
父親想把自己治病的錢留下來給陸鴻,為此,陸鴻深深被刺激了,他覺得自己一定要獨立自主。後來他開始學習製作影視後期,還幫別人制作攝影集。
最終,他有了穩定的工作,不僅能養活自己一家人,還治好了父親的病,沒有讓父親失望。現在陸鴻已經成為年入千萬的富翁,讓人很是羨慕。
但是陸鴻並不是這樣想的,他努力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養家餬口。後來陸鴻創立了專門幫助殘疾人的機構,致力於幫助那些殘疾人實現他們想做卻未能完成的夢想。他說,他所做的事情讓他很有成就感,從努力工作中獲得的感受,是別的事情沒有辦法比的。
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性,都是相對的。要想自己獲得幸福,就要懷著一顆善良的心,懷著一顆為他人著想的心,讓別人獲得幸福。你為人人,人人為你,別人開心了,你自己也會獲得幸福。這樣的幸福,不僅僅是生活上的幸福,還有精神上的幸福。
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有一顆利他之心。只有你拿出真心對別人,別人才肯拿出誠意真心對你。如果總是對別人尖酸刻薄,那麼不久後,你也會成為別人攻擊的物件,什麼時候都不會幸福。
第三,當我們懷著必勝的心,堅韌的精神自然會存在心中。
當我們擁有必勝的信念時,我們就是最棒的,因為這樣,我們心中就會有堅韌的精神,為我們支起不朽的支柱。只有對目標抱著必勝的信念,我們才會有動力去做,我們心中才會有一團火,化作我們源源不斷的動力,促使我們變強大。
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只是猶豫擔心,那我們一定做不成這件事情。一味猶豫擔心只會讓自己變弱,沒有一顆必勝的心,動力就不足。所以,當懷著一顆必勝的心時,堅韌的精神自然會存在心中。
通往成功沒有什麼捷徑,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工作,不懈奮鬥。只有努力,才是通往人生幸福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