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責編丨酶美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在2-3歲兒童高發,全球平均生存率只有30%。長期以來,其腫瘤細胞起源尚無定論,直接影響臨床治療及時間視窗抉擇。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適合長期培養、實時追蹤、高度保真的人類體外腫瘤模型。

12月14日, PNAS上線上發表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金子兵教授團隊一篇題為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organoid retinoblastoma reveals a cancerous origin 的論文。透過幹細胞研究揭示“眼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細胞起源與治療靶點。

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人類胚胎幹細胞進行RB1基因的靶向高頻突變及敲除之後,分別分化為視網膜類器官,均在定向分化第60天前後出現了瘤體形成現象。此類瘤體細胞在基因表達譜、分子訊號通路、甲基化譜、標記蛋白、超微結構及體內成瘤性等方面表現出高度一致的視網膜母細胞瘤特徵。單細胞RNA測序和大量的免疫組化實驗表明,此腫瘤起源於正在成熟的視錐前驅細胞 (maturing cone precursor)。

隨後,研究者基於其啟用的PI3K-Akt訊號通路特徵,透過靶向該通路的激動劑SYK,成功篩到了兩個候選新藥。利用該實驗室團隊自2007年起一直積累的幹細胞分化視網膜技術,研究人員“意外”在培養皿中造出了視網膜母細胞瘤,揭開了最常見人類眼內惡性腫瘤的細胞起源與治療靶點,為癌症起源和新藥篩選開闢了全新的研究,也為人類其他惡性腫瘤的組織細胞起源與治療靶點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鑑。

論文通訊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金子兵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多能幹細胞的視網膜分化,在視網膜類器官分化及疾病模擬和移植再生方面積累多年,曾首次構建“夜盲症”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的視網膜類器官。溫州醫科大學蘇建忠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長期從事大資料與生物資訊學研究。劉慧博士和張巖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1780117

製版人: 十一

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比利時天空出現三個並行“巨大月亮”,神秘現象莫非又是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