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來的,其意思為積體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簡單理解就是處理器的效能每隔兩年翻一倍。但是由於材料物理特性的約束,當尺寸在達到量子級別時,其各項功能指標都是難以控制的,而摩爾也曾提出,受物理尺寸的限制,摩爾定律也許在十年內會失效。
摩爾定律下的晶片製造發展趨線圖
但有媒體報道,《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揭曉,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劉駿秋因解決了整合光晶片和孤子頻率梳的幾個關鍵難題上榜。30歲的劉駿秋是中科大的畢業生,他和同事們研製出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最緊湊的孤子微梳光晶片模組,創造了每米光程0.5dB損耗的世界最低記錄(dB是光的損耗單位,指光訊號功率傳輸每單位長度衰減的程度,用分貝/公里(dB/km)表示),而光損耗是光子晶片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劉駿秋所研究的技術,就是透過不斷提升微納加工的精準控制,從而把晶片上的光損耗做低。
從這可以看到,雖然當前基於矽半導體材料的晶片製造可能真會因為物理尺寸的限制而使摩爾定律失效,但工程師們早就進行了透過更換材料而讓晶片速度繼續前進的試驗,比如使用石墨烯為原材料製作晶片的技術。因此,現在說摩爾定律將很快失效為時尚早。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