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知覺加工策略與工作記憶表現密切相關,心理學系庫逸軒教授團隊採用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技術,並操縱知覺編碼策略,探討後頂葉皮層(PPC)在視覺工作記憶加工中的因果性作用,研究揭示,施加於後頂葉皮層的正性經顱電刺激顯著提升了視覺工作記憶的表徵容量,並且該效應受不同知覺編碼策略所調節。近期,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行為與實驗心理學研究領域權威期刊Cortex(JCR行為科學排名4/52,實驗心理學排名6/87)。論文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的庫逸軒教授以及範德堡大學的Itthipuripat博士,論文第一作者王思思博士現於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室任博士後。根據知覺編碼策略不同,研究者隨機將受試者招募進入記憶全體(Remember-all)組和記憶部分(Remember-subset)組。在接受虛假(sham tDCS)和正性(Anodal tDCS)經顱直流電刺激(見圖1)之後,兩組受試者需完成不同負荷水平(4個,6個或者8個記憶項)的連續回憶任務(Continuous recall task)。此外,研究者採用視空工作記憶廣度(Visuospatial WM span)任務以確認兩組人群工作記憶容量的基線水平相同。對行為結果建模分析後,資料結果顯示,在工作記憶負荷為8個記憶專案時,採用記憶全體編碼策略的個體相較採用記憶部分編碼策略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的視覺工作記憶容量。更重要的是,正性經顱電刺激後頂葉皮層顯著提升了個體的視覺工作記憶容量,但是該效應僅出現在記憶部分組,而非記憶全體組(見圖2、圖3),這表明施加於後頂葉皮層的電刺激對視覺工作記憶容量的影響隨個體在編碼階段所採取的策略不同而發生變化。

圖1:tDCS的電極位置(左)和正性經顱電刺激的電流密度分佈(右)

圖2:後頂葉皮層電刺激對視覺工作記憶容量的影響取決於個體的編碼策略

圖3: 記憶全體組(左)和記憶部分組(右)單個受試者視覺工作記憶容量(記憶負荷為8個記憶項時)的後頂葉皮層電刺激效應(粉色條和綠色條分別表示工作記憶容量的提升和下降)

課題組2019年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成果揭示了後頂葉皮層的直流電刺激可以提高個體的工作記憶容量,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編碼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本結果也與課題組近幾年的成果相呼應,強調了知覺加工與工作記憶表現之間的因果性聯絡。課題組2017年發表於《心理學報》的研究初步揭示了知覺精度與工作記憶抗干擾能力之間的聯絡。知覺表徵與感覺皮層的活動密不可分,課題組2018年發表於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和Cerebral Cortex的結果則透過經顱磁刺激技術揭示出感覺皮層在工作記憶加工中的因果性作用。課題組2018年發表於《心理學報》的結果發現了經顱電刺激影響工作記憶表現的個體差異,刺激的效果與個體在無刺激情況下不同難度間的容量變化相關。本研究則進一步發現這種個體差異可能體現在編碼策略的選擇上。

中山大學記憶與情感實驗室(Memory and Emotion Laboratory, MELab)致力於記憶和情感的研究。記憶和情感是人類兩大心理基石,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個體獨特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方式。實驗室希望透過心理學和腦科學方法研究記憶與情感的心理與生理基礎,並結合心理健康與諮詢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應用,期望促進對心理障礙乃至精神疾病機制的深刻理解。目前誠招博士後和研究助理,並歡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報考,請垂詢[email protected]。實驗室網站:www.sysumelab.com

通訊作者資訊

庫逸軒,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百人計劃”中青年傑出人才,清華大學本科和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上海浦江人才計劃,國家973專案的課題骨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子課題負責人和專案召集人。主要從事記憶和情感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在國際知名的SCI/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通訊作者成果發表在Brain Stimulation, Cerebral Cortex,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領域內權威期刊,並擔任國內外知名期刊、中國和美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外審專家。

2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阿波羅”登月:人類在這裡首次完成了對月球的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