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2 月 19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注:健康腸道菌群,IBD,代謝,腫瘤,慢性肝病,功能性胃腸病,兒童發育,衰老,益生菌。 ​​

“健康”微生物組的多型多元性(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微生物組即在機體中共生菌群基因資訊的集合,含細菌、病毒和真菌。其“健康”的定義受環境、飲食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② 定義“健康”微生物組就要正確分類、找出核心菌群並採用離群值細化範疇;③ 如以社會工業化程度、非傳播性慢性疾病風險作為指標界定工業化、非工業化菌群;④ 微生物組具功能冗餘性,採用保守的功能性定義如代謝更能區分常態、非常態;⑤ 還需關注菌種特異性、生物節律、微生物組在人生程序中的進化等重要引數。

【主編評語】

從2008年人類微生物組工程(HMP)開啟至今,我們對微生物的認知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化。在繼續推進微生物診斷、微生物療法向臨床轉化前,應該更準確的給出什麼才是健康腸道微生物組的定義。Gastroenterology發表的綜述對此進行了探討。顯然“健康”微生物組是一個受多因素影響、多型多元的概念。不同群體都需建立相應的標準參。在這十多年的研究中,我們獲得了很多已知,但還有更多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需要探索。其中一個大方向在最近幾篇綜述中均有提及,即腸道研究從菌群組成轉向菌群功能性分類。(@好雨)

【原文資訊】

The Healthy Microbiome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a healthy gut microbiome?)

2020-11-26, doi: 10.1053/j.gastro.2020.09.057

一文讀懂IBD與菌群的密切關聯(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無菌條件下IBD不易感,反之IBD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下降、厚壁菌門減少、變形桿菌增多,表明其菌群基礎;② 菌群失調也包括真菌、噬菌體及古細菌,除了區分類群更應注重菌群的功能性變化;③ 菌群失調誘發因素:遺傳、免疫、膳食、代謝產物如膽酸鹽、腸道屏障完整性及嬰幼兒時期的環境擾動;④ IBD由共生致病菌引起或關鍵共生菌減少,特別是其重要功能無法維繫;⑤ 治療包括手術、藥物、益生素、益生菌、糞菌移植等,以及新興的後生元。

【主編評語】

【原文資訊】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d the Microbiome: Searching the Crime Scene for Clues)

2020-11-26, doi: 10.1053/j.gastro.2020.09.056

腸道菌群調控體重、脂質代謝及胰島素敏感性的機制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腸道菌群透過調節能量的提取、處理及貯存、白色脂肪組織褐變、代謝產生吲哚調節microRNA等方式調控體重;② 腸道菌群可透過膽汁酸、短鏈脂肪酸等代謝產物以影響脂質的吸收與清除,從而調控脂質代謝;③ 腸道菌群衍生的代謝產物,包括丙酸咪唑、色氨酸衍生代謝產物、吲哚、犬尿氨酸、5-羥色胺、支鏈氨基酸、短鏈脂肪酸可影響胰島素抵抗;④ 靶向調控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限制熱量攝入、間歇性禁食等手段可改善代謝。

【主編評語】

【原文資訊】

Metabolism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the Microbiome: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lipid metabolism and metabolic health: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2020-11-26, doi: 10.1053/j.gastro.2020.10.057

菌群對腫瘤發展、抗腫瘤免疫及腫瘤免疫治療的影響(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幽門螺桿菌釋放CagA、VacA等毒力因子引起胃上皮細胞的內質網應激、自噬及氧化應激,以促進胃癌發展;② 具核梭桿菌透過毒力因子FadA上調原癌基因表達等機制促進結直腸癌;③ 次級膽汁酸、LPS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進入肝臟,促進肝癌發展及免疫逃逸;④ 腸道菌群透過多種方式影響抗腫瘤免疫應答及腫瘤治療:瘤內細菌對藥物的修飾、細菌代謝產物及MAMP對抗原呈遞細胞的啟用/脫敏、誘導T細胞對腫瘤抗原的交叉應答、誘導免疫細胞的抑制性表型等。

【主編評語】

來自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在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及胰腺癌等癌症中,腸道菌群對腫瘤發生發展、區域性及全身的抗腫瘤免疫應答、PD-1單抗及CTLA-4單抗等腫瘤免疫治療的調控機制。(@szx)

【原文資訊】

Cancer and the Microbiome: Influence of the commensal microbiota on cancer, immune responses, and immunotherapy

2020-11-27, doi: 10.1053/j.gastro.2020.11.041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綜合管理(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腸道菌群失調是所有慢性肝病(CLD)共有特徵,菌群隨病程(前期-進展-惡化)變化並起重要作用;② 無菌動物和糞菌移植揭示菌群是CLD同謀,其中致病共生菌決定肝臟損傷程度;③ 菌群是卓越的生物感受器,在CLD的肝-腦-腸軸中至關重要;④ 菌群和宿主在飲食、生活方式改變下繼續共同進化;⑤ 飲食(如富含纖維)、益生菌治療等或可透過調節菌群改善CLD;⑥ 微生物療法應聚焦相關檢測、肝臟移植前或危重病護理、口腸軸、個性化飲食和噬菌體療法等。

【主編評語】

隨著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酗酒的日益增多,慢性肝病(CLD)已成為流行病,發病率及死亡率均不可小覷。Gastroenterology發表綜述,討論微生物組與CLD的相關性。CLD病因複雜,與遺傳背景、併發症、社會經濟因素及飲食相關,需要分而視之。舉例說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北美、歐洲常見,而非洲、亞洲則更多見乙肝病毒感染。儘管如此,腸道菌群失調卻越來越被認同作為各種CLD共同點之一。這一認識有助於我們對CLD的瞭解,以期達到儘早診斷,綜合治療的目的。文章圖文並茂,並提出了很多需要關注的問題和未來研究領域。(@好雨)

【原文資訊】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nd the Microbiome: Translating Our Knowledge of Gut Microbiota to Management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2020-11-27, doi: 10.1053/j.gastro.2020.10.056

基於菌群的功能性胃腸病治療,如何邁向臨床轉化?(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不少研究報道了IBS患者腸道菌群的組成和代謝物(SCFA、GABA、膽汁酸等)變化及其潛在的致病機制(腸屏障、免疫活化、神經反應等),但尚無定論;② 目前菌群導向的IBS干預方法有益生菌/元、飲食、抗生素、糞菌移植等,仍需深入研究;③ 功能性胃腸病中,相互增強的宿主和菌群的變化或是重要因素;④ 基於症狀、生理和多組學的方法可對患者精細分類,研發針對特定疾病機制的菌群干預(多菌、單菌、微生物代謝物、微生物過程)。

【主編評語】

Gastroenterology近期發表來自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的綜述,回顧了目前在腸道菌群與功能性胃腸病(特別是腸易激綜合徵IBS)的研究所取得的進展,重點探討了未來開發菌群療法的研究策略,推薦專業人士參考。(@mildbreeze)

【原文資訊】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Microbiome: What is the best strategy for moving microbiome-based therapies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to the clinic?

2020-11-27, doi: 10.1053/j.gastro.2020.10.058

菌群如何影響兒童發育的方方面面?(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腸道微生物組透過調節能量代謝、生長激素訊號、病菌定植以及炎症反應等影響兒童早期發育,或可決定生長表型好壞;② 菌群與神經系統並行發育,失調可導致神經發育不良、多動症等神經精神疾病;③ 先天免疫保護嬰兒腸道不受病菌侵擾,反之菌群影響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發育及胸腺形成;④ “斷奶反應”是菌群與免疫互作的放大反應,也是調節腸道菌群的“關鍵窗”;⑤ 早期菌群失調可導致過敏、哮喘,而調節性T細胞生成則可產生長期腸-肺軸免疫保護。

【主編評語】

【原文資訊】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the Microbiome: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 Dur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2020-12-07, doi: 10.1053/j.gastro.2020.08.065

菌群失調或可加速衰老?(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衰老、衰弱人群常呈現腸道菌群紊亂、免疫力下降及代謝功能失調;② 菌群失調特別是產丁酸菌減少和促炎菌增多,或可導致老年性衰弱;③ 也可能加重炎性衰老及免疫衰老,誘發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等老年疾病;④ 使用抗生素或其它藥物可引起菌群失調及多藥耐藥菌的產生,特別是在養老院護理系統中;⑤ 長壽人群菌群多樣性高且富含產短鏈脂肪酸的有益菌;⑥ 關注功能性核心菌群,採用益生菌、益生元和健康飲食等手段或可調節菌群從而延緩衰老。

【主編評語】

社會老齡化已經是一個全球現象。Gastroenterology發表的綜述探討了腸道微生物組與衰老及老年性疾病的關係。深度解析了腸道菌群失調如何影響衰老、衰弱等人類生理狀態,也相應討論了年輕化菌群是否能延緩衰老以及如何使菌群年輕化。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與腸道菌群又何相干?也許在閱讀此篇綜述的同時,也可再翻看由現代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開創元老Élie Metchnikoff撰寫的《壽命延長:樂觀的研究》這本書。(@好雨)

【原文資訊】

Aging, Frailty, and the Microbiome: How Dysbiosis Influences Human Aging and Disease

2020-12-07, doi: 10.1053/j.gastro.2020.09.060

如何破除益生菌市場亂象,讓大眾更好的瞭解益生菌產品?(綜述)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菌群研究的進展促進了益生菌產業的發展,但由於監管等問題,對益生菌產品健康益處的宣告目前仍存在亂象,這不僅對醫生和消費者造成困擾,也為開展相關研究帶來阻礙;② 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聯合學術界、專業組織和產業界,建立沒有利益衝突的專業機構,採用GRADE分析評估益生菌產品臨床益處的證據等級,嚴格評價產品質量,並公開相關資訊供大眾參考;③ 這將有助於益生菌企業和產品獲得大眾信任,構建更好的市場秩序。

【主編評語】

【原文資訊】

Probiotics and the Microbiome: How can we help patients make sense of probiotics?

2020-12-08, doi: 10.1053/j.gastro.2020.11.047

19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Jie Xiao最新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