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學會生活與矛盾的現實。正如他們所指出的量子力學與佛學
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正如今天大多數物理學家所接受的那樣,自然界是不可預測的,是混亂的,甚至是隨機的。
這就是所謂的不確定性,有時也稱為 "量子隨機性"。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某些量子理論和實驗(如著名的雙縫實驗)意味著,在其基本層面上,自然界並不像在宏觀層面上似乎那樣服從因果律。
這顯然已經得到了不同的證明,比如。
哈佛大學科學家最近的一項實驗表明,光子的發射沒有固定的順序。
這種不確定性的概念讓愛因斯坦特別不舒服,他和波多爾斯基、羅森一起指出,如果真的是這樣,量子力學意味著我們習慣的 "真實 "世界不能按照我們的設想來維持。
試圖拯救一種決定論的觀點,物理學家大衛-博姆提出,宇宙的因果性--以及現實本身--只能透過非位置性來維持。
這種理論將透過量子糾纏或遠距離現象的相互聯絡來拯救宇宙的因果性,吸引隱藏的變數。
波姆提出,量子層面的奇怪行為可以解釋為隱含的整體性的可見效應,其中每個原子都會以某種方式與宇宙中的所有其他原子相連。
現象之所以具有明顯的隨機性,是因為每一種現象都會被其他遠處的現象所改變,而這些現象的產生,就好像是透過 "隱藏的變數"。
最後,博姆的理論意味著每個現象都存在於一個與其他所有現象完全相互依賴的網路中。
學者克勞斯·迪特·馬特斯[1]將這些量子力學的思想與印度佛教大師納加朱納【2】的馬達哈卡哲學進行了比較,納加朱納是所有現象的空性或相互依存概念的主要闡述者。
在那伽諸那的哲學中,只有因為事物沒有內在的實質和存在,因為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宇宙才能出現其變化過程和原因。
這種空洞性或依賴性起源理論可以比作 "量子互聯性",在這種理論中,物理現實之所以可能,只是因為沒有區域性決定的例子。
靈場,是一種無限勢能的海(相當於佛教空性的圓滿),它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從它身上出現的一切現象,就像佛教阿毗達摩中所說的那樣,每時每刻都在出現和消失。
這兩種理論:
新興量子力學納加朱納的佛像......用我們觀察到的世界來解釋因果關係,然而有一個平面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在波姆所說的 "隱含的整體性 "中,所有現象在其無限潛能中的深刻統一。
在佛教中,這與被稱為慈善的平行面,絕對的現實,無條件的,正是佛性的身體。
根據佛教內部的一些學說,如大乘禪或大乘佛法,現實的終極層面以一種自發的方式表現為表象世界。
這個平面對於我們相對的、偶然的條件來說是無法理解的,然而,它可以透過哲學的推測或瑜伽師的微妙感知來推斷。
14世紀的藏族大師龍欽拉布堅(更好地稱為龍欽巴)表達了這種神秘的困惑。
行為在經過考察後,顯示出缺乏內在的存在性。
卻又如夢中一般,產生各種快樂和痛苦。
[...]
它們並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即使心靈如此相信也是如此
然而因果過程是無懈可擊的。
這就是依附性緣起的深刻本質。
既不存在也不存在... ...
佛教和量子力學一樣,必須處理終極現實中不可能有因果性的悖論,因為因果性意味著變化和可能性,例如,一尊佛可能不再是佛。
但是,它也需要在相對的平面上捍衛因果關係的存在,否則,佛教作為通往解脫的道路,某些行為會產生一定的效果(業力),導致解脫,就沒有意義了。
類似的事情似乎也發生在量子力學中,如果在本體論層面否定因果關係,那麼同樣是一門科學,發展出量子力學這樣有效的東西,就不再有意義。
以某種神秘的方式,相對和絕對必須共存... ...
也許最好的做法是效仿那伽諸那的例子,他說放棄所有的觀點--將自己置於一種徹底的概念脫離狀態--就是開悟......。
資料:
1、克勞斯·迪特·馬特斯(Klaus-Dieter Mathes):維也納大學南亞,藏學和佛教研究系主任。瑜伽士和15至16世紀佛陀自然的詮釋
2、納加朱納(Nagarjuna):首要主題是菩薩通往佛法的道路,以及菩薩為實現啟蒙而必須積累的功績和智慧。
3、Madhyamaka:馬達哈卡佛教其追隨者被稱為瑪達米卡(Mādhyamikas),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兩所主要學校之一,另一所是瑜伽派。學校的名稱是提及佛教的一般說法,即這是一條中間道路(madhyamāpratipad)避免了永恆主義的兩個極端-一切事物由於永恆的本質而存在的學說-和an滅主義-東西在存在時就具有本質的學說,而當事物本身不存在時,這些本質就被消滅了。Madhyamaka學派(可以稱為英語中的中心派學派)的信念是,透過否認事物具有任何內在本質,才能最好地實現這一中間道路。換句話說,萬物都沒有固有的本質。這種普遍固有的空虛學說是學校的標誌,它使學校牢固地融入了與佛教的智慧至善文學相關的傳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