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重1731克!

12月19日

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

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

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

月球“土特產”將實現最大價值

肖龍教授在現場

12月19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交接儀式並講話。我校肖龍教授作為科學家代表,參加樣品交接儀式。副校長賴旭龍代表學校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

肖龍與副校長賴旭龍在現場

肖龍教授領導的行星地質團隊經過十年的探索,為嫦娥系列任務成功研製模擬月壤、繪製取樣點地區地質圖,為嫦娥系列任務的順利進行提供基礎地質支撐,有效提高嫦娥五號月面取樣的高效性、著陸的安全性,為工程任務的完成做出了貢獻。

多年來,該團隊透過對月球隕石、遙感資料和阿波羅樣品公開的資料進行分析,用不同的材料進行配比嘗試,獲得了實際月壤的相關引數及月壤剖面結構,研製出模擬月壤,為試驗提供了樣品,有效提高了嫦娥五號月面取樣的成功率。在嫦娥五號落地選址工作中,團隊結合以往國內外月球地質填圖資料和填圖規範的基礎,建立了利用多源遙感資料開展月球地質填圖的方法和流程,包括落月點地形地貌、石塊分佈、撞擊坑統計定年、月壤厚度、高程資料計算預選著陸區山體陰影、坡度、月溪的地形特徵等,完成了嫦娥五號預選著陸區1:25萬地質填圖,彌補了預選著陸區沒有大比例尺月球地質圖的空白。

團隊對嫦娥五號預選著陸區的地質地貌進行了詳細研究:確定了預選著陸區西部發育有古老的雨海紀低鈦玄武岩,著陸區東部發育有年輕的埃拉託遜紀高鈦玄武岩,分析了在東部玄武岩區取樣的科學意義。

團隊利用嫦娥三號雷達探測資料,解釋和識別出月球淺部的層狀地質結構,揭示了月球晚期岩漿作用性質和火山活動的多樣性,為重新認識月球熱演化提供了新的直接證據,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這是嫦娥工程實施以來,我國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後續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該區域熔岩流的深部結構,詳細刻畫了岩漿活動的性質和流動方向等。

團隊對嫦娥四號預選著陸區域的地形和地質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確定了坑內月海玄武岩的噴發年齡約為36億年,估算了著陸區月壤厚度約為2.5-7.5米,分析了二次撞擊坑及濺射物可能的來源,發現了廣泛分佈的蜿蜒的皺脊和凹槽。在此基礎上,結合前人的地質填圖,利用撞擊坑濺射物的成分差異,建立了著陸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剖面。在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後,團隊利用成像和光譜資料,發現的斜長巖、蘇長巖等多種岩石型別,揭示了古老深部月殼的成分特徵。研究結果否定了早先報道的玉兔2號月球車發現了富含橄欖石的月幔物質的認識。

團隊還深入參與了我國未來月球探測的論證和預研工作,進一步調研了月球極區的形貌、溫度、地質概況及水冰賦存的必要條件,收集了包括中國嫦娥一號、二號,美國、日本等歷次月球探測的資料資料,對月球極區物質組成、地形、地貌、光照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完成了月球南極區DEM模型、DOM模型的建立;從科學目標、地形地貌、光照條件和永久陰影區分佈等方面,分析了月球極區探測的科學意義等。

一起來看看月球樣品交接的高光時刻

文 | 黃俊圖|新華社、中國航天報、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2020盤點:Nature評選出2020年最佳科學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