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什麼問題是人類從有意識以來就一直在不斷追尋的,相信除了自身的起源問題之外找不到第二個答案。
在神學思想統治的舊社會,人們普遍認為無所不能的上帝創造了人類,以及人類目光所見的一切事物。
近代之後,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程度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種起源方式。在這種矛盾日益堆積的情況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顛覆認知的起源方式。
然而,《物種起源》中描述的其實更多的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演化關係,對於真正的起源並沒有給出一個準確且無可辯駁的答案。
更主要的是,由於科技的大幅度進步,人類眼界和探索範圍相較之前有了巨大的提升,對起源問題的探尋也從小漸大,從人類自身拓展到了整個宇宙。
宇宙是怎樣起源的呢?在近百年的研究中,不同派系的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和猜想,他們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不過在眾多宇宙起源理論中,要說支持者多、證據也多的,那肯定是“大爆炸理論”無疑。它認為現在浩瀚的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的點膨脹而來。
雖然“大爆炸理論”早已深入人心,甚至被各國教科書採用,但人類畢竟沒能親眼目睹發生在138.2億年前的那場“爆炸”,所以它也僅僅是一種最有可能的起源理論,仔細推敲之後還是能從中找到許多略顯“奇怪”的地方。
按照人類正常的邏輯和現實規律,在發現某個事物的起點和當前狀況之後,我們很容易就能反推出其完整的發展過程。可這種規律放到宇宙中一點也不適用,人類至今也不知道宇宙真正的大小。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好像沙漠中的綠洲,明明已經近到好像觸手可及一般,但其實還有著極為遙遠的距離。這種束手無策的感覺讓科學家們苦悶。
而如果“大爆炸理論”描述的事實真的是宇宙的起源方式,那麼它到底怎樣“炸”出這種變幻莫測、似假似真的特性的呢?
此外,宇宙的秩序和精密性也讓人驚歎。整個可觀測宇宙內,天體的執行井然有序,彼此間都保持著相對穩定、互不侵犯的狀態,一個個組成部分好像精密的齒輪,給人一種秩序的美感。
在這種情況下,不提互換天體位置這種大面積的改動了,就算將兩個天體之間的相對距離進行一定程度的微調,都會讓原本井然有序的系統瞬間崩潰。
以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為例。八顆質地不同的行星圍繞著太陽有序的旋轉,它們的距離、大小、質量、位置,彷彿被某種人類無法理解的力量精心校準過,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如此和諧的景象。
有科學家做過模擬,如果將太陽的位置變動一下,或者把木星、土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和地球、火星這樣的巖質行星互換位置,太陽系將會在短時間內變得混亂不堪,繼而走向徹底的崩潰。
所以,倘若宇宙誕生於奇點爆炸,這場爆炸真的能夠“炸”出井然有序、宛如被精心調整過的宇宙嗎?
再來看看孕育人類的地球。從某種角度來看,地球孕育生命的事實絕對是宇宙精密性最好的體現。
因為它恰好處於恆星系中液態水得以留存的區域,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基礎條件。鐵鎳質地的核心讓地球擁有穩定且厚度適中的大氣層,給生命提供了安全的演化環境。
更為主要的是,它還恰好擁有一顆體積龐大的衛星——月球。月球的存在不僅給地球帶來了減緩自轉的潮汐,還對穩定地球的自轉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極大增加了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正因為宇宙這不可思議的精密性,導致許多人不僅不贊同大爆炸理論,甚至還提出了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推測:人類現在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由高階文明創造的空間。
因為只有具有主觀性的智慧生物,才能夠創造出如此有序的環境,才能用無數個恰好的巧合堆砌出具有智慧的人類。
可事實確實如此嗎?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宇宙真的是設計出來的嗎?其實只要隨手扔個紙團就能證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當我們隨手將紙團扔出,脫手的紙團會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然後落到地面滾動一段距離最後靜止不動。
觀察這一系列的運動過程以及最後結果,你覺得它“精密”嗎?可能很多人會說不精密,但其實真的是很精密。
因為要形成我們看到的運動軌跡和落地結果,需要恰好的力量、恰好的空氣阻力、恰好的溫度,甚至紙團的形狀、材料和質量也要恰好才行。
而如此多的“恰好”僅僅才只是表象而已。因為扔紙團的人必須要看到這篇文章、思考文章的問題,然後經過大腦的一系列活動,最後興起試一試的念頭,旁邊必須還得恰好有個紙團。
倘若宇宙中所有事情都是設計好的,就意味著你今天扔紙團這個行為,早在宇宙誕生的瞬間就已經被確定,這可能嗎?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宇宙精密得彷彿什麼都是設計好的,主要是因為宇宙中出現了會思考一切的人類。如果宇宙沒有這麼多的精密和巧合,也就不會出現人類這種智慧生物,從而也就沒有人會說它很精妙。
所以就目前種種跡象來看,宇宙背後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操控者”,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宇宙不過是無數個巧合堆砌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思路背後其實還隱藏著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我們認為宇宙是由無數個巧合組成,那麼這種“認為”有沒有可能其實是“設計”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