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輝瑞新冠mRNA疫苗的高有效率燃起了大眾對於疫苗的期待,新冠疫苗在可預見的未來將面向大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統計[1],截止至2020年11月12日,全球共有48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164款疫苗處於臨床前試驗。

目前主要疫苗型別有滅活疫苗,核酸疫苗(包括mRNA、DNA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等。主要想和大家探討探討目前的研究進展和各疫苗的最新資訊,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和優劣勢等等。本文首先想探討國內主流的疫苗技術路線——滅活疫苗。

滅活疫苗是指先對病毒進行培養,然後用加熱或化學劑(通常是福爾馬林)將其滅活。滅活疫苗可由整個病毒組成,也可由其裂解片段組成為裂解疫苗。滅活的病毒失去了其致病性,保留了病毒衣殼的主要抗原特性,透過激發動物的體液免疫達到免疫效果。在面對新發傳染病時,滅活疫苗研發的工藝路線較為成熟,各個質量控制點和評價方法更為明確,規模化生產工藝對接容易。代表產品有:狂犬病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等。

滅活疫苗常需多次接種,接種1劑不產生具有保護作用的免疫,僅僅是“初始化”免疫系統。必須接種第2劑或第3劑後才能產生保護性免疫。接種滅活疫苗產生的抗體滴度隨著時間而下降,因此可能需定期加強接種,目前還沒資料論證臨床試驗中疫苗的有效時間。綜上,滅活疫苗是一類技術相對成熟的疫苗研發技術。

目前滅活疫苗的研發主要在中國,其他國家的疫苗巨頭為什麼都沒有選擇這一方案,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角度思考:

滅活疫苗的生產需要投入P3級生產車間,這方面的成本投入應該不會低,畢竟生產車間比實驗室建設難度要大的多,而其他技術路線投入較低。滅活疫苗的可免疫範圍小,一旦新冠病毒發生變異後,那麼原來的滅活疫苗是否還能有效免疫值得探討。但關於這個問題,國藥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表示:“目前,在已收集到從世界不同地區分離出的毒株(包括我國在不同時間段從武漢到北京新發地市場)的基礎上,我們研發的疫苗能夠覆蓋所有毒株,將來病毒如果發生變異,我們的疫苗也可以覆蓋。理論上講,到病毒自身都不能發生變異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培養新的毒株,繼續研發疫苗,達到預防新冠肺炎的要求。”[2]產能問題,滅活疫苗的生產需要投入P3級生產車間,這也會限制到疫苗的產能,目前滅活疫苗的年產量大概在幾億支,面對全球疫情所需數量遠遠不夠。安全性問題,滅活疫苗可能帶來ADE反應,可能會產生抗體增強副反應,或者是疫苗增強的副反應,這是在研製滅活疫苗時被人們密切關注的一個問題。缺乏細胞免疫。對此楊曉明提出了不同看法:任何免疫都是細胞免疫引起的,之後分化成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實際上如果體液免疫就解決問題,細胞免疫基本上放在第二位。[2]

參考文獻:

[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draft-landscape-of-covid-19-candidate-vaccines

[2]楊曉明:跑完“滅活疫苗”成功研製和量產的最後一公里[J].高科技與產業化,2020(10):64-66.

6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疫苗來了,你適合接種嗎?聽聽美國專家福奇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