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的不平衡會導致一些代謝物的減少,從而導致抑鬱症樣症狀。這些發現為微生物群在大腦功能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
《Neuroscience News》官網12月11日訊息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障礙,影響著全世界超過2.64億不同年齡段的人。瞭解其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
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這些發現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研究於12月11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影響因子:12.121)雜誌上
腸道中的細菌種群稱為腸道菌群,是人體中最大的細菌庫。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腸道菌群是具有互利相互作用的系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的觀察還揭示了情緒障礙與腸道菌群損害之間的聯絡。
巴斯德研究院、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確定了腸道菌群與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百憂解,一種常用抗抑鬱藥)的功效之間的相關性。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但其中一些控制抑鬱症的機制仍不清楚。
科學家們最近使用動物模型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透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產物(代謝產生的小分子)減少而引起的。
這些脂質代謝物被稱為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ECs),它們協調著體內的通訊系統,而這種通訊系統會因代謝產物的減少而受到顯著阻礙。腸道菌群在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起作用。
內源性大麻素(ECs)與受體結合,而受體也是四氫大麻酚(THC,大麻最廣為人知的活性成分)的主要靶標。科學家們發現,海馬體(參與記憶和情緒形成的關鍵大腦區域)中缺乏內源性大麻素會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
科學家透過研究健康動物和患有情緒障礙的動物的微生物群獲得了這些結果。巴斯德研究院(CNRS / Institut Pasteur)感知和記憶部負責人,該研究的通訊作者Pierre-Marie Lledo解釋說:“令人驚訝的是,簡單地將患有情緒障礙的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群轉移到健康狀況良好的動物體內,就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在後者體內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患有情緒失調動物的細菌種類大大減少了。然後,他們證明了用相同細菌進行的口服治療可使脂質衍生物恢復正常水平,從而減輕了抑鬱症樣的行為。因此,這些細菌可以用作抗抑鬱藥。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精神益生菌”( psychobiotics)療法。
“這項發現表明了腸道菌群在正常腦功能中的作用,”微環境與免疫部(Institut Pasteur / Inserm)負責人,該研究的另一通訊作者Gérard Eberl繼續說道。如果腸道細菌群落失衡,一些對腦功能至關重要的脂質會消失,從而導致出現抑鬱症樣的行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使用特定細菌可能是恢復健康微生物群和更有效治療情緒障礙的有前途的方法。
參肽茶多酚改善中老年人記憶功能的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Source:Institut Pasteur
Gut Microbiota Plays a Role in Brain Function and Mood Regulation
Reference:
Chevalier, G., Siopi, E., Guenin-Macé, L. et al.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Nat Commun 11, 636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