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我們雖然不知道人類的遷徙什麼時候可能會在哪裡結束,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旅程不會終止,人類對海洋的探索也不會終止。

本文轉自海洋媒體實驗室。

演講 | 王傳超(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整理 | 林楚浛

王傳超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所長

我是來自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王傳超。我今天講的話題是人類祖先5萬年前的故事,那有同學就會問,我們是海洋的一個論壇,你去講5萬年前的故事,這有什麼關聯呢?其實這裡面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首先我也是海洋學的科班出身。我是在2010年的時候是從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生物學畢業,所以我是科班出身。

因為我的記憶力不是特別好,海洋生物學的門綱目科屬種太多了,我實在記不住。然後我就問我的老師,我說我有沒有一個簡單一點的生物學的專業可以去做,他就跟我推薦說那你去做跟人類有關的吧,因為我們全世界的人類只有一種,所以我後來就選擇了做考古學和人類學這樣一些專業。後面我又加入了語言學,所以我經常開玩笑說,我也不知道我究竟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200多萬年前的南非 被鷹叼走的3歲男孩

我們先回到200萬年前的南非,地球已經處在一個氣候非常大的轉型時期。那麼我們知道在非洲,它有非常多的森林和灌木叢。但是到200萬年前的時候,森林和灌木就逐漸消失了,氣候變得非常乾燥和寒冷。

這個時候,整個非洲可能都變成了是稀樹和草原所覆蓋的地方,然後我們人類就開始非常直接地暴露在一些像猛獸和猛禽的視野下。我們看到在這樣的草原上,其實人類就成為捕獵者非常好的一個獵物。

當時的人類沒有我們現在的一些工具,也沒有我們現在的一些武器。那麼,他們打獵可能需要成群結隊,如果稍有不慎,或者離開團隊的話,可能就會遇到生命危險。在200多萬年前的一天,在一個出去打獵的團隊裡,恰好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這個團隊裡有一個三歲的小男孩,不小心離群了,他的頭頂上盤旋著一隻非常巨大的鷹鵰,它已經覬覦這個小男孩很久,一看到小男孩離隊,這隻鷹鵰馬上撲上去。於是很不幸,這個小男孩可能剛剛離開他的父母沒多久,就命喪在這隻鷹的鷹爪下。

直到了200多萬年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樣一件事,是在南非的一個叫做湯恩的採石場裡,才把這個小男孩發掘出來。

這是他當時的頭骨,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他的眼眶裡有被鷹爪擊穿的一個痕跡。我們可以想象,他當時肯定是處在極度痛苦之中,就不小心就丟掉了自己的生命。

那麼200萬年前的這一起謀殺案件,其實對我們人類學的研究來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保留下來的化石材料,成為了我們研究人類進化的關鍵。我們發現這個小男孩的枕骨大孔,就是在他腦顱和脊柱的連線處,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跟大猩猩相比較的話,它是處在一個偏向於中間的位置,最下面是我們人類的枕骨大孔,幾乎是接近我們顱骨最中央。那麼他的枕骨大孔已經是偏向於中央了。

這樣的話,其實對於人類進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即我們由此推斷出來,他應該是已經可以兩足直立行走了,這樣的話他才可以把頭顱直起來。如果去過動物園,你可以看到很多猩猩或者猴子,它們的頭顱是非常前傾的。

人類的頭顱和我們的脊柱幾乎是一個垂直的關係的。這個小男孩正好處在一箇中間缺環的位置,正好處在一個黑猩猩和人類之間這樣一個位置上。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後,我們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箇中間的證據,介於人和猿之間的證據。這個非常不幸的小男孩正好是處在了這樣一箇中間缺環的位置,給我們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我們的祖先可能是由猿到人的這樣一個過程。

這是200萬年前的非洲。

●30萬年前的摩洛哥

我們再來到30萬年前的非洲。

這下不是在南非,而是在北部非洲,在摩洛哥,它是在一個非常靠近海洋的地方。這個圖上是我們還原它考古遺址的一個地方。

在30萬年前,整個非洲還處在一個稀樹草原的環境。當時的人類,比如說在摩洛哥的考古遺址的這群古人類,他們是生活在一個非常隱蔽的巖洞裡,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躲避像一些猛獸和猛禽的獵殺。他們只有生活在這樣一些巖洞裡,才能夠得到生命的保障。他們偶爾也會登上一些山峰,那麼就可以眺望到遠處蔚藍的一大片海岸。

也就是說,他們在海岸邊,完成了一個非常重要意義上的進化。

我們前面講到人類的枕骨大孔,像剛剛的小男孩還處在一個更加偏向於中間,但還不是中間的位置。那麼30萬年前的這一批古人類,他們的頭顱已經和我們現在沒有任何區別了。他們的大腦比剛剛的小男孩增大了,是原來的三倍,由原來500毫升左右的腦容量,變成了現在的1300~1400毫升這樣的一個大腦的容量。

我們知道,大腦是人的一個關鍵,我們需要用它去思考,去產生複雜的思維活動。

這時候,其實已經完成了由猿到南方古猿再到人類的這樣一個過程。

如果他們出現在比如說中華城的一條街上,去商店買東西,我們完全區分不出來他們和我們有什麼樣的區別。這是30萬年前,人類的一次巨大飛躍。

人類從200多萬年前到300多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再到能人,再到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經過了幾百萬年的演化,那麼他們從外貌特徵上已經非常接近我們現在在座的每一位聽眾,他其實也完成了我們人類由文化到技術這樣一系列的轉變,我們稱之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其實也就是晚期智人。

●5—10萬年前的中東

我們再沿著時間線,回到5~10萬年前的中東。

5~10萬年前,地球是處在一個冰期的最盛時期。那時的氣候條件會比30萬年前、200萬年前更加惡劣,那麼它就會更加乾燥。

我們可以想象,在非洲這樣一個環境下,食物可能受到很大限制,那麼這時,人類就開始需要走出去。人走出去的一個點,就是在中東這一塊地方。根據現有一些考古學的遺址發現,比如說在這張圖上,我們每一個這樣的數字標籤,就是一個發掘出來人骨的考古遺址。

我們可以看到,按照這樣的一些考古遺址的分佈,可以畫出人類可能走出非洲,擴散到歐洲、亞洲的路線。其中一條可能是經過了埃及北部,穿過西奈半島;另外一條可能是穿越巴布曼德布海峽,到達阿拉伯半島,然後最南端的葉門,再逐漸走出去的這樣一個過程。

這大概是發生在5~6萬年之間這樣一個時間段。那麼他們的路線,就是我剛才講到的,從經過巴布曼德布海峽,然後向東擴張,穿過了阿拉伯半島,再沿著葉門-阿曼的沿岸到達了波斯灣,然後沿波斯灣到達了印度的次大陸,再到達其它大陸架,而後再經過薩胡爾,最後才到了澳大利亞。這個時間,大約是在5~6萬年之間,他們到達澳大利亞南端大約是在4.5萬年前。

整個人類沿著海岸線遷徙這樣一條路線,不但有考古學證據的支援,同時也有非常多的基因研究來支援這個觀點。

基因研究,其實就是我正在去做的事情。我們知道人類的DNA包括了很多不同部分,有來自於父母雙方的,我們稱為常染色體;有單獨來自父親的,我們叫做男性的Y染色體,它只能從父親這邊單向傳遞;同時還有來自於母親的,就是線粒體,它只能夠由母親傳給她的後代。所以,Y染色體可以忠實地反映父親的歷史,線粒體可以忠實地反映母親的歷史。

我們單獨拿男性的Y染色體,去回溯整個人類遷徙的這樣一個過程,可以把全世界的人類,不管你的膚色,不管你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把你的Y染色體,像編一本家譜一樣,回溯到20~3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

那麼就像我們前面提到在摩洛哥發現的,30萬年前的人類它已經具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解剖學界上現代人所有的特徵。我們透過DNA也可以回溯到20~3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

在非洲起源之後,人類很快就面臨著一個走出非洲的過程。我們前面提到,5萬多年前,他們經過中東,然後走出非洲,沿海岸線不斷遷徙。我們現在有兩類男性的Y染色體的型別,它們可以非常明確地指向非洲,其中一種型別,我們把它命名為C。我們的命名方式也非常簡單,不像海洋生物學一樣。我們是用最簡單的ABCD這樣一個字母。

那麼我們命名為C型別的Y染色體,可以說完美地展現了人類沿著海岸線繞過印度次大陸,走到了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然後分成兩個分支。一個分支繼續南下到達東南亞和遠大洋洲,就變成了現在那裡的原住民,像巴布亞人、新幾內亞人,我們稱他為尼格利陀人。他們身材矮小,面板黝黑,身高可能只有1.3~1.5米左右,但他們在3~4萬年前,就已經涉足東南亞這塊大陸,並且很可能是乘坐獨木舟,逐漸遷徙,來到了東南亞這麼多散佈在海洋上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島嶼上。

另外一個分支,由分開之後繼續北上,也沿著海岸線到達了北亞和西伯利亞。他們變成了現在蒙古族的祖先。我們可以看出來,由這些東南亞的尼格利陀人,再到這些蒙古人,他們現在的外貌特徵有非常大的差異。但如果追溯到3、4萬年前,他們是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同樣還有另外一種型別,我們稱為男性的Y染色體D這種型別。這種型別也差不多是沿著相同的路線,只不過他們形成了不同的人群。比如說他們到達印度洋上的安達曼群島,形成了安達曼人,也是面板黝黑,身材矮小。我們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裡邊會經常提到崑崙奴,很可能在那個時候指的就是這些在印度洋上、南亞、東南亞的這些小黑人。他們可能會被作為奴隸販賣到中國。

另一個分支,沿著海岸線,可能經過臺灣再繼續北上到達日本,他們在2~3萬年前就變成了繩文人。繩文人是日本人的祖先之一。為什麼叫繩文人呢?是因為他們會在陶罐上畫一些花紋,這說明當時已有了製陶技術,並且他們會用一些花紋來做標識,形成他們特殊的考古文化,就叫做繩文人。他們現在的後代就是在日本叫做阿伊努人,類似中國少數民族的這樣一個族群。

同時,還有一個分支就到達了青藏高原,變成了現在的藏族人群。

我們可以看到,經過幾萬年的時間演變,人群也在不斷地變遷。他們沿著海岸線遷徙、不斷擴張的歷史,卻永遠被記錄在了他們的DNA裡。

●1.5萬年前到2萬年前的白令海峽

我們再來到1.5萬年前到2萬年前的白令海峽。

那時是末次冰期時期,就是地球上最後一次冰期,並且這是在冰盛期,氣溫非常寒冷,導致全球的水都結冰,海平面下降。

這樣的話,白令海峽,就是連線西伯利亞和和北美洲的這塊地方,由於結冰它就變成了白令陸橋。

我們可以想象,在那個時候,整個西伯利亞肯定也是被冰雪覆蓋,那麼來到這裡的人類怎麼樣才能生活呢?

他們主要要去獵取當時生活在這裡的一些大型的哺乳動物。比如說,猛獁象。於是在1.5-2萬年前的某一天,當一群獵人追逐著猛獁象的足跡,在不經意間可能就越過了由結冰而形成的白令陸橋,他們就由西伯利亞來到了美洲。

當時的美洲,我們可以想象,完全是一塊新的天地。當時是什麼人來到了廣闊的美洲呢?我們現在透過遺傳學的證據可以給出答案,他們是由兩撥人群混合形成的,其中一波人是來自於西伯利亞的這些古人類,他們是在2.4萬年前生活在貝加爾湖旁邊,創造了馬耳他文化,再加上我們的祖先兩撥人群混合而成的,他們越過白令海峽到達了美洲。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美洲原住民,就是我們所稱的印第安人,他們從外貌特徵上和我們是非常相近的。他們的面板顏色,包括他們的面部特徵,跟我們會更相近。

原因是什麼?因為在發生人群混合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給他們貢獻了60%的DNA,而生活在貝加爾湖的,來自於西方的這群古人類,只給他們貢獻了40%的DNA。

所以他們跟我們的祖先其實是更相近的。

當他們來到了美洲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美洲的環境是非常好的。相比於被冰雪覆蓋的西伯利亞,美洲幾乎是一個天堂。因為美洲到處生活著各種巨大的哺乳動物,比如說猛獁象、野牛、樹懶,還有野馬等。

來到美洲的這些原住民,他們可以使用長矛和一些投擲槍,可以毫不費力地就捕殺到各種大型的動物。這也就造成了在後邊的幾千年的時間裡,這些大型動物在美洲都相繼滅絕了。

他們使用的工具,我在左圖給大家呈現出來的是兩面打製的、非常薄的一些矛的槍頭。我們稱它為克洛維斯槍頭(下圖)。

這些槍頭非常鋒利,它是我們人類在技術工具上的一大進步。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用長矛來獵殺這樣一些大型的哺乳動物。

他們很難靠近這樣一些哺乳動物,就需要用長矛、用投擲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來獵殺這樣一些大型的哺乳動物。

藉由這樣一些典型的工具和器物,他們在非常短的時間裡,就沿著海岸線由北美洲一路來到了南美洲。

為什麼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呢?

因為在15000年以後,末次冰期結束,天氣開始回暖,整個地球開始了逐漸的升溫,就會造成冰雪開始融化。首先融化掉的就是沿著海岸線的這一圈,融冰之後就形成了一個人類遷徙的走廊。

這些來到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祖先,他們就沿著這條冰雪融化的走廊,由北美洲一路來到了南美洲。可能是在短到幾百年,長到一兩千年的時間內,他們就佔據了整個美洲。

同時,我們根據最近幾年的一些遺傳學研究,還發現另外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也是更令人震驚的這樣一個現象。

我們發現在南美洲亞馬遜森林裡面生活的這些美洲原住民,比如說像Surui,還有一個叫做Karitiana。他們和我們前面提到的生活在安達曼群島上的安達曼人、生活在東南亞的像巴布亞人和新幾內亞人這樣一些小黑人,在遺傳學上有著更緊密的關係。所以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就提出另外一個觀點——早期人類很可能還存在著一個太平洋的通道,他們漂洋過海,很可能是由東南亞到遠太平洋,一直來到了南美洲,並且可能就生活在了亞馬遜的這樣一大塊熱帶雨林裡邊。

因此,我們現在還可以透過DNA去追溯他們和東南亞這樣一些小黑人之間的關係。

●5000多年前的福建沿海地區

我們繞地球一圈之後,終於回到了5000多年前的福建沿海地區。

這個時候的福建沿海,它周邊分佈了非常多用貝殼堆積起來的,像一個小山丘,我們稱為貝丘。

我們現在可以推斷,這些應該是當時福建沿海的原始先民食用海鮮後所留下的一些生活垃圾。這些生活垃圾不斷堆積,從現在我們考古發掘來看,就變成像這樣密密麻麻堆積起來的貝丘遺址。

我們可以看到左邊這張圖,每一個符號就代表是現在已經發掘出來的比較明確的貝丘遺址。比如說在圖三這個位置是在距今5000年到4300年前的福建閩侯的曇石山遺址,這裡面就包含了由貝殼堆積成的一系列的貝丘遺址,它的厚度能夠達到一米多。我們可以從中去重構當時的沿海生存的人類,他們怎麼樣生活。

他們已經開始去大量食用海鮮,並且他們把這些生活垃圾堆到自己的家園旁邊等,就可以去推斷他們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等。

他們食用海鮮跟我們現在是一樣的,但他們當時說的語言可能和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現在說的語言叫做閩南話,他們當時說的語言,我們現在可以推斷可能叫做南島語。

這種語言現在是廣泛分佈在臺灣,像臺灣原住民、高山族他們的語言就叫做南島語,並且南島語是全世界分佈最廣的一種語言。我們可以看到它從臺灣開始到東南亞,再到整個的遠太平洋地區,到處都有南島語的分佈。

關於南島語人群的來源,我們現在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他是來自中國南方,很可能是經過了中國的福建沿海,然後在5000年前到達了臺灣,經過了臺灣形成他們特殊的語言即南島語。南島語再由臺灣沿著海岸線,很可能是乘著獨木舟的方式,來到了東南亞,再逐漸遷徙來到了遠大洋洲。最近的可能是距今1000多年前,他們才來到了像復活節島、夏威夷等這樣一些遠太平洋的小島嶼上面。

這種觀點我們就稱它為南島語起源的華南閩臺學說。

跟它爭鋒相對的有另外一種學術觀點,叫臺灣人的本土起源。有人一直在說臺灣人是本土起源的;或者說他們寧可承認他們是從馬來或印尼北上進入臺灣,也不太願意承認他們是由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每當有人發出這樣的言論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媒體就會引用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來回應他們關於臺灣人從哪裡來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南島語族是經過長途跋涉,才由臺灣來到遠太平洋的,這種困難可想而知。

當時,人類能夠非常幸運來到遠太平洋,是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歷經生命危險,同時可能也是缺水、缺少食物。這樣就會造成他們現在的後代(如果去看聯合國的統計的話,就會發現這塊地方)是全球肥胖指數最高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一個假說——節儉基因假說。因為他們的祖先肯定要忍飢挨餓才能夠活著,能夠來到這樣一些島嶼上。他們需要吃一頓飯能一天都不餓,才有可能活下來。如果他們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好的話,吃一頓飯馬上就餓了,可能在這樣一個長途遷徙的過程中就會被淘汰掉了。

但是消化吸收能力強,在現在我們食物豐富的情況下,就是一個致命的東西,會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這也就導致這塊地方的人群,肥胖現在已經成了他們一個最大的問題。當時對他們的祖先來講,是一個有利條件,現在對他們來講,卻成了一個致命的不利條件。

我們後續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比如說我們在福建沿海的島嶼——一個叫亮島的小島,發掘出來的8000~9000年前的古人類。他來自於母親的線粒體DNA型別,正好是起到一個連線中國大陸和臺灣島的這樣一個作用。這種型別就像我們追溯DNA家譜一樣,起到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是大陸上分出的一個型別的分支,同時又產生了非常多新的突變,然後又來到了東南亞和太平洋眾多小的島嶼上去。

這邊我用紅的顏色來代表這個比例,我們可以看到,直到現在,它的這些後代還廣泛地生活在東南亞和遠太平洋地區。我們估算它可能是在3000多年前由臺灣來到了東南亞。

來到了東南亞之後,就碰到了在4萬多年前已經來到這裡的尼格利陀人這樣一些小黑人。隨後,兩者發生了遺傳學上的混合,他們把他們的語言——南島語帶給了這樣一些小黑人,同時把他們的基因也給了小黑人。

更有趣的是,我們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還發現了來自於中國大陸、來自於臺灣的人類又重新返回到了非洲。

這些證據來自於考古學上的中國隋到南宋這個時間。公元650年到1200年前,我們在馬達加斯加這個時候的一些考古遺址裡,就發現有亞洲的水稻和綠豆。我們知道非洲是沒有水稻和綠豆的。水稻最早就是在中國的南方,在長江流域被馴化的,它隨著剛剛我們提到的南島語人群的擴張,由中國南方到臺灣、到東南亞再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

同時,我們在現在的非洲人群裡也可以檢測到來自於東亞,尤其是來自於臺灣的DNA的型別。比如說這裡有一種線粒體DNA型別叫做B4a1a1,它的這些突變型別,絕大部分都是分佈在東南亞和遠太平洋的。同時有一個分支來到了馬達加斯加,它毫無疑問可以追溯到來自於東亞的他們一些祖先人群。我們很難想象他們是經過了怎樣的風險和波折才能夠由亞洲重返到非洲的。

但我們唯一知道的是什麼?就是我們人類其實是在不斷地前進。我們由30萬年前在非洲起源,在5~6萬年前走出非洲,到3~4萬年前來到了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然後在2萬多年前來到了美洲,再到5000多年前由中國南方擴張到東南亞,擴張到遠太平洋。

整個人類的遷徙和演化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是波瀾壯闊的,並且我們可以透過這張圖上的路線可以看出來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傍海而生、沿海遷徙的。他們在不斷地去探索海洋、利用海洋的過程中,也書寫了人類一個波瀾壯闊的一個遷徙的歷史,同時也創造了非常璀璨的文化。

我們雖然不知道人類的遷徙什麼時候可能會在哪裡結束,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旅程不會終止,人類對海洋的探索也不會終止。

1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全球變暖威脅人類生存,給地球撐一把"太陽傘"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