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之中,至少是二十年前,我們被告知,石油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它很快就要用完。媒體、教科書向我們傳達這一說法。
這種說法是這樣解釋石油(以及天然氣)的起源: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沉入海底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生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這便是天然氣和石油。這便是石油的化石起源說。
化石起源說的是科學家給我們講一個地球上發生的故事,它被認為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能夠理解這個故事,它也是說得通的。
我們人類的歷史才幾百萬年,地球的歷史被認為是46億年了。在人類之前地球上早有了生物,這些生物來了又走了。地球上有大片的海洋中,在海洋中有動物和植物存在,它們死亡之後沉到海底轉變成石油。
這種說法也符合我們的“好東西都是有限的”這樣的慣常思維。
石油不僅僅能夠是動力的來源,也是很多化工產品的來源。石油的組成是碳和氫組成的化合物,它被認為是有機物,它是今天工業的血液。它對今天人類的重要性人盡皆知。我們今天衣食住行除了“食”能夠不直接與石油相關,其他方面都離不開石油用作原料的化工產品。石油是過去地球長期積累的有限資源,相對於人類的短暫歷史,它當然是不可再生的。我們當然要節約,否則我們的子孫未來的衣食住行要受到極大的影響。
節約被認為是美德,但節約的物件應該是有限的資源,而如果資源是無限的或者至少不稀缺的,那麼節約便不是美德。沒人讓我們節約陽光,也沒有人讓我們節約空氣——儘管我們不能汙染空氣。
然而,這樣一個假說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如果不是被完全證偽的話。
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我們的工業和民用將會使石油很快消耗完畢。這也是媒體長期一直所宣傳的。然而,我們沒有看到石油有枯竭的跡象。有人會說,現在沒有枯竭的跡象,只是我們觀察的時間不夠長,若足夠長,我們就能夠看到石油的枯竭了。因為石油是有限資源。這種論證還是要求助於他們需要辯護的化石起源說,這是乞題論證。
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石油價格應該出現大規模上漲才對。石油價格在最近幾十年確實在上漲,這是與人類大規模使用石油造成的,包括中國20世紀初加入WTO,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經濟發展需要大規模進口石油。然而,時間快到了21世紀第3個十年,我們沒有看到多年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曾說,考慮到通貨膨脹,石油價格早就應該每桶200美元。然而,石油價格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每桶147美元,之後回落;2017年達到每桶137美元,之後一路下跌。2020年,石油價格屢重新整理低,原油價跌得讓人懷疑人生,在2020年的某個月石油的期貨價格為負值!原油期貨價格為負值,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一個原因是,原油被生產出來了,儲存以及運輸是有價格的。2020年石油價格的最高點也才60多美元每桶。
如果石油真如多年前預測的,石油早就應該是天價了,或者至少是價格在不斷攀升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至少說明,石油並沒有像曾經宣傳的那麼稀缺!
這說明:
石油的化石起源理論是錯的,或者至少令人起疑的。
石油如果不是地球形成之後慢慢生成的,唯一的可能便是,它是地球與生俱來的的。於是,石油的“原生說”便是我們應當考慮的新的假說:
石油是地球形成之初的“原生物質”,它是遠遠不斷的,或者至少不是那麼稀缺的。不僅如此,“石油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物是碳基的,而正是地球內部的石油源源不斷地為地表提供碳和氫,從而為地表的生命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可能。
石油的原生說將會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假說。它不僅僅是關於石油起源的,更重要的是它會改變我們傳統的關於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看法,同時它也會為我們理解宇宙中的生命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