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將乙肝病毒稱為“隱形病毒”,主要原因還是,其能夠逃避宿主先天免疫系統在肝細胞中建立起持續感染。全球也有關於該方向動物模型研究,例如,3月5日科學雜誌《Viruses》上,Fayed Attia Koutb Megahed、Xiaoling Zhou、Pinnan Sun等研究人員就曾經詳細介紹。
乙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啟用機制,靶向TLR系統
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干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但是,在一項出現症狀前對21名HBV感染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透過對他們的血清細胞因子量化後,HBV感染並不會引起強烈的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IL)-15的產生,而是誘導了抗炎細胞因子IL-10的產生(觀點來自:Viruses)。
怎樣理解科學家的上述發現?
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當乙肝病毒開始擴散後和病毒血症高峰以前,大約有50%的乙肝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可以檢測到IFN-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5、IL-10、IL-6和IL-1β水平(資料來自:Viruses)。這還是闡述了一個現實問題,即HBV和人體的固有免疫之間的密切關係。
科學家認為,目前前沿醫藥學家已經很好的理解HBV感染時免疫啟用機制,即HBV不會觸發肝細胞的IFN反應或干擾肝細胞的固有免疫感應功能,它也不會抑制基於干擾素和細胞因子產生干擾素刺激途徑。此外,巨噬細胞可被高滴度的HBV啟用,主要是透過產生炎症細胞因子,比如TNF-α和IL6。也有一些研究報道曾經介紹過,HBV複製可以抑制上述模式識別受體(PRR)的功能。
例如,Fayed Attia Koutb Megahed在Viruses還解釋了,在一項研究中表明,e抗原陽性慢性乙肝患者肝細胞膜中,TLR2的表達下調。其他基於乙肝病毒蛋白和或宿主的感測器異源過表達的研究,解決了以上問題,但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結果(觀點來自:Viruses)。這些發現,其實都是指向開發慢性乙肝治療的潛力,即靶向TLR系統,進而減弱先天免疫系統的抗HBV反應。
靶向TLR系統,對於開發乙肝在研新藥機制如何?
目前,全球已有許多在研藥物是基於靶向TLR系統,簡單的講,就是這種新方法,可以讓HBV至少不會影響先天免疫系統的某些方面。比如,HBV尤其是HBx蛋白,透過下調MAVS來破壞RIG-I介導的IFN-β誘導。也有一些報道中曾有介紹,HBx是一種去蛋白化酶,它可以讓RIG-I和其他分子,包含TNF受體相關因子3(TRAF3)、IRF3和IKKi進行去氫。
它減弱了RIG-I和在IFN誘導中起重要作用的TRAF3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抑制了I型IFN誘導。HBV蛋白還干擾JAK-STAT訊號傳導和ISG表達。比如,HBV聚合酶可抑制STAT1的核轉位,HBV前核心/核心蛋白透過與MxA啟動子的相互作用抑制了粘病毒抗性A(MxA)基因的表達。這些研究結果,都在為HBV在肝臟微環境中對抗TLRs或RIG-I介導的先天性免疫應答,提供了證據。這也可能是HBV逃避宿主固有免疫系統監視策略,這也就是科學家目前發現的:HBV感染的不同細胞天然免疫靶點(吉利德科學正是該靶點代表性研究藥物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