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用中國智慧揭開地震成因之謎

(本書已由華齡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發行,書名《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此處是作者原稿,與正式出版的內容略有不同。

(接上篇)

第一章這地震,怎一個“破裂”了得

眾所周知,現行的主流地震理論,發端於美國地震學家H.F.裡德在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之後提出的彈性回跳假說。根據舊金山大地震出現的地表斷裂,他認為斷層兩側的地塊在地震前即處於長期相向運動的狀態,致使地殼介質發生形變,積累了彈性應變能。當應力值大到超過了介質的強度時,斷裂發生,彈性應變能釋放。這就是地震的孕育和發生過程。這個學說被簡稱為“斷層成因說”。

一直到現在,這個學說依然是主流地震學界佔統治地位的學說,一百餘年幾乎原封未動。只是後來,為了解釋“在地殼深處由於上覆岩層壓力的加大,摩擦滑動在幹摩擦的情況下很難在300米以下的深度出現”的困難,又有人提出了所謂“粘滑說”,作為對這個學說的補充和改進。

理論提出的整個過程很清晰很簡單:裡德在舊金山大地震遺址看到了一條地裂縫,就猜測說,可能是地下的岩層破裂發生“彈性回跳”導致了地震。於是乎,就把地震成因整明白了,搞清楚了,地震的奧秘便告破解,地震科學大廈就此宣告封頂,再稍作修補就萬事大吉了。

看上去裡德似乎有點智慧過人,把那麼複雜的地震成因一眼就給看穿了,簡直神了去了。破解那麼深奧的自然奧秘竟如探囊取物,信手拈來,不費吹灰之力,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得是什麼樣的超級人才、神級人物?真是科學界的“大幸”!關鍵是人家整出來一個“彈性回跳”概念,很新鮮很刺激,很有“科學”的意味。雖然接下來各國曆年來的地震觀測研究都沒能如願以償地把這個理論坐實,但並未妨礙它牢牢地佔據著地震學的統治地位。

人家照舊氣宇軒昂地高居廟堂,把個“主流科學”的桂冠牢牢地戴在頭頂上,扇得忽喇忽喇的。

但也總不免讓人犯嘀咕:地震的奧秘就是這樣清淺?清淺得就像一碗白水,一眼見底?瞜一眼就能把謎底拆穿?難道這就是足以令我們無限敬畏的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嗎?這大自然就這麼點手段,就這麼胸無點墨?太有點黔驢技窮了吧,這哪還有什麼奧秘可言?

這也就是經歷了那麼多年,投入了那麼多人力物力,主流地震學界貢獻給人類的主要科學財富!百餘年時間,全世界上百萬人、若干若干億的投入,就搞出來這麼個學說,交出這樣“高階”“先進”的理論成果,你們竟然毫無愧色嗎?

1.1 “彈性回跳說”違反力學原理

在人們的心目中,地震學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它的理論一定莫測高深。然而,裡德提出的 “斷層說”說的是宏觀物體——“板塊”(裡德那個時候還沒有“板塊”這個概念,是後來的人發明出來的)或岩層的機械碰撞、破裂,涉及的只是機械力學原理,沒有涉及微觀世界或物理、化學等玄微高妙的東西,這是稍具科學常識的人都可以理解的。現在,就讓我們把“彈性回跳說”“大卸十八塊”,掰開了揉碎了,深入剖析一下,看看它是否具有合理性,邏輯上能否說得通。它的設想與自然真實是否相符,能否落到實處。

“彈性回跳說”的具體描述是: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地殼中岩石發生了斷裂錯動,而岩石本身具有彈性,在斷裂發生時已經發生彈性變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後便向相反的方向整體回跳,恢復到未變形前的狀態。這種彈跳可以產生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長期積蓄的能量於霎那間釋放出來,造成地震。

那麼這樣的描述是實際觀測得來的呢還是主觀猜想得來的?顯然是後者。充其量只是裡德的一個推想、判斷,並沒有經過嚴格驗證。大概意思是說,被擠壓縮短的岩層斷裂後又回彈伸展開來,退回到未被壓縮時的狀態,因此釋放了彈效能。但是這樣的設想符合客觀實際嗎?

凡論事必合於其理。既然說是岩層破裂然後“彈性回跳”,就要研究岩石力學,認真分析岩層破裂後有沒有發生“彈性回跳”的可能性,如果有,是否足以導致大地震等等。也就是考查一下岩層有無“製造”地震的能力。

按照岩石力學的定義,岩層實質上是一種“巖體”。巖體,是指由岩石(塊)和各種裂隙(結構面)所組成的自然地質體。岩石和巖體的重要區別就是巖體包含若干連續面,巖體的強度遠低於岩石強度。巖體是同時具有彈性、塑性和粘性的多裂隙的非連續介質。巖體既不是理想的彈性體,又不是典型的塑性體;既不是連續介質,又不是鬆散介質,而是一種特殊的、複雜的地質體(榮傳新,2013)。

“彈性回跳說”認為巖體受到擠壓後會發生“彈性變形”,彈性變形的定義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當外力取消後,材料變形即可消失並能完全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稱為彈性。這種可恢復的變形稱為彈性變形。彈性變形的重要特徵是其可逆性,即受力作用後產生變形,卸除載荷後,變形消失。這反映了彈性變形決定於原子間結合力這一本質現象。因為原子處於平衡位置時,其原子間距為r,勢能U處於最低位置,相互作用力為零,這是最穩定的狀態。當原子受力後將偏離其平衡位置,原子間距增大時將產生引力,原子間距減小時將產生斥力。這樣,外力去除後,原子都會回到其原來的位置,所產生的變形便會消失,這就是彈性變形(據百度百科)。

但是研究證明,許多岩石的變形是非彈性的,即荷載卸去後岩石變形並不能夠完全恢復。特別是在現場條件下岩石有裂隙、破碎層理巖,粘土夾層等,大多數巖體不是完全彈性的(蔚寶華,2015)。這與斷層說設想的“岩層受力發生彈性變形”是截然相反的。

而且,實驗表明,岩石受擠壓後率先出現的是“擴容”現象——所謂擴容,是指岩石受外力作用後,發生非彈性的體積膨脹。岩石的擴容現象是岩石具有的一種普遍性質,是岩石在荷載作用下,其破壞之前產生的一種明顯的非彈性體積變形(榮傳新,2013)。這才是岩石受擠後的客觀反應。“彈性回跳說”猜想岩層受擠後會發生“彈性變形”,但實驗研究卻發現,岩石受擠後發生的是“擴容”即“非彈性變形”,兩者截然相反。這表明岩石分子、原子間的結合力較弱,扛不住太大的擠壓力。“拉不住”就只能“鬆手”,於是便表現為“非彈性膨脹”,實際是擠壓力把原本結合得較緊密的岩石分子拆開了。可見“彈性回跳說”的猜想並不符合客觀實際,與自然真實對不上號、搭不上茬,經不起實踐驗證。不論你說得多麼天花亂墜,只要你的理論與事實不符,那就一定是假的、錯的。

斷層說把岩層的彈性高度理想化了,但都是想當然,一廂情願。“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科學研究不是寫科幻小說,必須立足於現實。

更糟糕的是,在應力作用下,岩石中的微觀和宏觀結構的滑移、位錯、形變都遵循隨時間而變化的規律,因此岩石是一種流變體。岩石流變主要包括兩個內容,即蠕變和鬆弛。在恆定的應力作用下,岩石的變形隨時間不斷增長的現象稱為蠕變。在恆定的應變條件下,岩石中的應力隨時間而減少的現象稱為鬆弛。在外力超過一定的強度(即長期強度)以後,巖體會喪失穩定性(據百度百科)。就是說,在擠壓力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流逝,應力不但不增加(積累),反而逐漸減小。這樣的事實無疑是給了“彈性回跳說”一記響亮的耳光,足以把它證偽。巖體並不是理想的彈性體,不具備儲存彈效能的優良效能,受到擠壓時發生的不是彈性變形而是擴容。彈性材料必須具備一定的柔韌性而不能是脆性。巖體所具有的性質是脆性,不具有柔韌性,因此巖體儲存彈效能的能力微乎其微。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一點點抗壓的“鋼筋鐵骨”也沒有,時間稍長就要弱弱地發生蠕變和鬆弛,毫無“骨氣”,純粹是慫包軟蛋。像這樣的“慫包蛋”怎麼能勝任儲存彈效能的神聖使命?你給它的應力並沒有減小,它自己卻鬆弛了。擠壓力再增強一點它就失穩,碎掉了。儲存的那點彈效能早就泡湯,跑到爪哇國裡去了。可見巖體不但不“積累”彈效能,還“監守自盜”“偷吃”彈效能。莫非地震學家都不懂岩石力學?否則怎麼能相信彈性回跳說呢?

斷層說如果是正確的,岩石力學就會是它的一個有力工具,能為它提供許多證據,但很可惜,岩石力學提供的都是反證。岩石力學不但沒有充當斷層說的“辯護律師”,反倒站在了“公訴人”的立場上。

岩石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給力,能把無論多大的擠壓力全都轉換成彈效能。因為岩石分子、原子間的結合力並不是無限大,沒有那樣的實力,無法勉強自己,只能給自己來個“非彈性膨脹”便把擠壓力消耗掉了。可見岩石力學已經證明岩層是根本無法儲存彈效能的。這樣的事實已足以擊碎彈性回跳說了。岩石不能積累彈效能,“彈性回跳”就是一句空話。原本指望岩層受擠後儲存彈效能,但實際上,岩石根本不是那塊料,受擠後發生的是非彈性的體積膨脹。體積膨脹密度就降低了,說明岩石內部出現了空隙,擠壓得再厲害點就碎裂了,不再能保持塊狀結構,“回跳”更無從談起。

其實要想檢驗一下巖體能不能儲存彈效能,方法並不複雜:用岩石做一根彈簧試試就知道了。不言而喻,用彈簧鋼製成的彈簧能夠儲存一定的彈效能,因為彈簧鋼原子、分子間的結合力要比岩石大得多。而用岩石製成的彈簧根本儲存不了彈效能——一壓即碎,也毫無回彈之力。儲存不了彈效能,彈性回跳就沒戲了。

如果要讓岩層儲存八級、九級地震的彈效能,它的抗壓強度、抗剪下強度要比彈簧鋼大不知多少倍,現實世界中不存在這樣理想的材料,人也造不出來。

當然,裡德說的是岩層破裂之後發生的“彈性回跳”,那麼岩層破裂(斷裂)之後能否發生“彈性回跳”呢?實際是更不可能的。因為即便是能夠發生彈性回跳(實際上是回彈)的物體,也只有在未發生破裂時荷載卸去彈性體才會發生“彈性回跳(回彈)”,一旦發生破裂、錯動,彈效能便在破裂、錯動過程中釋放掉了,沒有餘力再“彈性回跳”。比如如果折彎一根鋼條,在沒有折斷時就鬆開,鋼條會立即回彈,因為這是它釋放彈效能的唯一途徑。但如果把鋼條折斷了再鬆開,它就不會回彈了,因為彈效能在斷裂過程中釋放掉了,支撐“彈性回跳(回彈)”的原有結構也破壞掉了。再比如擠壓一隻蘋果,在沒有擠碎時就鬆開,蘋果還有可能回彈到原來的狀態,但擠碎了就回彈不了了。因為它的整體結構都已被破壞,支撐“彈性回跳(回彈)”的那個結構都沒有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何況彈效能也已被釋放掉,就不可能再回彈。岩石同樣如此,假使存在某些能夠儲存一點彈效能的特殊岩石,如果在尚未破裂時卸去荷載,還有可能回彈一丁點(但這樣輕微的回彈絕對形不成地震),一旦發生斷裂後,整體結構被破壞,回彈的基礎條件不存在了,彈效能也已經被釋放掉,所以不會有絲毫的回彈了。即便是彈跳效能極佳的皮球、乒乓球,你把它擠爛了,它還能再彈跳嗎?

岩石斷裂了怎麼還能再“彈性回跳”呢?真是豈有此理!

就是說,彈性回跳要依賴於物體原有的主體結構,因為彈效能本質上是岩石分子、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只能在微觀尺度上發生。岩石破裂後,碎片之間哪怕只有1毫米的距離,對岩石分子、原子來說也是天文距離,其間的相互作用失效,因壓縮產生的彈效能消失殆盡,怎麼可能再發生彈性回跳?因此,認為岩石破裂後會發生“彈性回跳”是徹底違揹物理法則的,絕對不可能發生。

未發生斷裂而釋放彈效能與已發生斷裂而釋放彈效能途徑是不同的,未發生斷裂而釋放彈效能的途徑是“彈性回跳(回彈)”,已發生斷裂釋放彈效能的途徑是斷裂本身。但二者不可兼得,不可能既發生斷裂又發生彈性回跳。發生了彈性回跳(回彈)就絕不可能再發生斷裂錯動。同樣,發生了斷裂錯動,就絕不可能再發生彈性回跳。所以“彈性回跳”如果存在的話只能發生在斷裂前,絕對不能發生在斷裂後。斷了的東西是不可能回彈到變形前的狀態的。更形象一點的話,一個完好的氣球擠壓一下還能回彈到原狀,氣球破了就再也回彈不了了。

如上所述,彈性變形本身的定義也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當外力取消後,材料變形即可消失並能完全恢復原來形狀”,只是材料發生變形而後外力消失才能恢復到原來形狀,而不是材料破壞後再恢復到原來的形狀。

因此,彈性回跳(回彈)和斷裂錯動兩種結果只能取其一,要麼回跳(回彈),要麼斷裂,不可能同時發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可見斷層說設想的“岩層受力發生彈性變形,力量超過岩石彈性強度,發生斷裂,接著斷層兩盤岩石整體彈跳回去,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完全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這事糗大了。那種繪聲繪色宣稱的“這種彈跳可以產生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長期積蓄的能量於霎那間釋放出來”的“神來之筆”更是徹底違背力學原理的。純粹胡編的瞎話!

這就像是說,如果把一根鋼條或樹枝掰斷,斷開的這兩節還能自動“回彈”到原來的形狀一樣。更形象一點,就像是說一個人被撞斷了脖子,他的頭顱還會飛回去重新長在脖腔上一樣。這是多麼“聰明絕頂”的創見!不服不行。這回可真要笑掉大牙,笑得腸子都疼了。裡德你太有才、太幽默了,簡直就是幽默大師,完全有資格摘取搞笑諾貝爾獎的桂冠。這是科學史上多麼“光彩”的一幕!

這就是萬人膜拜的“彈性回跳假說”,地震學中頂尖的“科學理論”,原來竟是這麼個貨色。錯得如此離譜的東西,竟然橫行科壇、稱霸學界一百餘年。在“科學”的光環下,掩蓋著的竟是如此拙劣的東西,真是大煞風景、大跌眼鏡。

這樣不堪的東西都被赫然登載在頂尖的科學期刊上,堂而皇之地寫進高等學校的教科書裡,實在有辱“科學”這個字眼。

世界上只存在“彈性變形”(但卻不是岩石的屬性),並不存在“彈性回跳”。彈性變形也只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在尚未破裂時取消外力(這是先決條件),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岩石一旦破裂,就不可能再取消外力,怎麼可能再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呢?

如果真的存在“彈性回跳”現象,裡德就會為岩石力學貢獻一個基本定理,但是岩石力學中並不存在“彈性回跳”這樣的定理,它只在地震學中存在。同樣是研究岩石、巖體,更專業的岩石力學卻不存在“彈性回跳”一說。是不是研究岩石力學的專家們忽略了呢?非也。研究岩石破裂的單軸壓縮試驗和三軸壓縮試驗也是岩石力學的重要內容,專家們對此並不陌生,只是“彈性回跳”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無法引入岩石力學。

可見裡德認為岩石破裂後還會發生“彈性回跳”是徹底違背岩石力學原理,也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所以彈性回跳說是一個連基本的合理性都不具備的荒謬的假說。裡德沒有作深入思考,還沒把事情想明白就直接端出了一個“不走腦子”的錯誤假說。彈性回跳假說純粹是人的主觀觀念、人的臆想強加給自然界的。這是一個“原發性”錯誤、內在性錯誤,從孃胎裡就錯了,錯得太沒邊、太離譜、太邪乎了。荒唐透頂,根本就是瞎胡鬧。

既然岩層斷裂後便不可能發生彈性回跳,那麼岩石的“彈性回跳(回彈)”就只能靠它的形變數來提供了(即岩石受到擠壓但未破裂時突然卸去荷載而發生回彈)。然而,硬度很高的岩石形變數很小,大概只能以毫米計,形變數很小回彈量必定更小,不足以發生宏觀的有實質意義的“回跳(回彈)”。而硬度小的岩石雖然形變數會大一些,但其塑性、粘性也會更大,也不會發生回彈。更何況在自然界怎樣才能“取消外力”“卸去荷載”呢?毫無可能!根本問題還是岩石受擠變形是非彈性變形,是“擴容”,所以無論是硬度高的岩石還是硬度低的岩石,能夠發生的回彈量都微乎其微。

說到底,岩層根本沒有可資利用的彈性,哪來的回彈?哪來的彈效能釋放?靠岩層“彈性回跳”產生地震,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開國際玩笑。

所以,如果說一個橡膠製成的物體受到擠壓後會彈跳回原來的形狀,是可信的,但是如果說一個石質的物體受到擠壓斷裂後也會彈回到原來的狀態,就完全不可能了。橡膠或海綿彈性大,受壓後形變數也大,且一般情況下也不容易擠破,因而能回彈。岩石彈性小,受壓後發生的是非彈性變形,如果再發生破裂,就根本不可能發生回跳。

裡德肆意虛構岩層“彈性回跳”功能,也未弄清楚岩層受擠後發生的是非彈性變形即擴容,如果已破裂就不更可能再發生彈性回跳這個道理,只是憑空杜撰了一個“彈性回跳”概念,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除了添亂以外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只是給所謂岩層斷裂、錯動塗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使這個假說更具有迷惑性而已。這個假說也確乎像一劑效力無邊的迷魂湯,迷倒了一大幫專家學者。

當然,裡德提出“彈性回跳”概念的主要用意顯然是為了解釋大地震時地面的劇烈運動和物體的強烈晃動。但是,用“彈性回跳”概念真能解釋大地震時的地面強烈運動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即使按照裡德的假想,岩層斷裂後發生“彈性回跳”,回覆到原來的狀態後也就停止不動了,是一次性的,“把長期積蓄的能量於霎那間釋放出來”,不可能像拍皮球一樣來回不停地彈跳。這樣導致的地面晃動也是很輕微的,興不了風也作不了浪,不會對地面產生絲毫影響,更不會造成任何破壞,又怎麼能像真實的地震一樣把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晃倒且粉碎性摧毀?

彈效能依賴於某種力源的推擠或壓縮,力來則有,力去則無,因此彈效能的釋放只能是瞬時性的,不可能長時間維持。但大地震震動時間常常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用僅能回跳一次的機制(實際上一次也不可能發生)解釋這樣複雜而持久的運動是決然行不通的。何況斷裂後的岩層根本就不會發生絲毫“彈性回跳”。

這樣荒謬的東西居然矇騙了我們一個多世紀,這就是科學的“燈下黑”。

所以,只在岩石上兜圈子,是永遠不可能解開地震之謎的。岩石不產能,從岩石上挖掘不出能量來。

再說,如果岩層斷裂會發生“彈性回跳”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現象,那麼這種現象應該是廣泛存在,經常可以被人們觀察到的。其實人們蓋房子、搞建設,開山、鋪路、架橋等等,經常要與岩石打交道,經常要把岩石弄“破裂”,雖然弄破的岩石小一點,但完全可以以小見大,因為道理應該是一樣的,地震學家們也做過許多岩石破裂的實驗,但是古往今來,世界範圍內,何曾見到過一例岩石破裂後發生“彈性回跳”的案例呢?也許我們孤陋寡聞,還真沒聽說過,那麼多的報刊雜誌、筆記小說、海量記載中也始終未見報道。我們見到過的岩石斷裂,也都是“嘎巴”一聲斷了了事,乾脆利落,從沒見過發生什麼“彈性回跳”的現象。

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地震形成的地裂縫經過鑽探發現都很淺,說明“板塊”(地殼)根本沒斷透,僅僅是在巨厚的石板上部裂開了幾條淺淺的小縫,下面大部分的地殼還有幾十千米厚的岩石連在一起,它又怎麼可能發生“彈性回跳”!可見裡德杜撰的“彈性回跳”概念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也可以驗證岩層斷裂後會不會發生“彈性回跳”:用兩輛大型推土機相向推擠一塊石板直至斷裂,看石板斷裂後會不會發生“彈性回跳”。但是這樣的實驗不必進行便能預知結果:石板不會發生“彈性回跳”,因為彈效能在斷裂過程中已經釋放掉了,儲存彈效能的物質結構都已不存在了,怎麼能再發生“彈性回跳”?

透過上述分析,這個被人們信奉了一百多年的金光燦燦的“彈性回跳說”便黯然失色:原來它是一個違背岩石力學原理的徹頭徹尾的謬論。裡德的這個猜想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又怎麼會揭示地震的真相?

謊言總是要被戳穿的!

在地震專家們做過的大量岩石破裂實驗中,也沒有一次證實彈性回跳說。劉力強、郭玲莉等在《彈性回跳模型的實驗解析》一文中指出:實驗與理論分析表明,彈性回跳所描述的能夠被人眼直接觀測到的地層扭曲超出了岩石所能夠承受的彈性變形量,無論地震之前或地震過程中都沒有出現過如此巨大的岩石變形。一般來說,岩石能承受的彈性變形強度不過千分之一二,地震斷層附近的變形遠遠低於岩石的最大變形量。Reid模型以一種誇大的方式,描述了變形與能量的積累過程,雖然很形象,但不符合觀測事實(劉力強、郭玲莉等,2013)。不符合觀測事實的假說,有什麼價值可言呢?

自然現象具有普遍性,比如由於引力作用的存在,“水往低處流”就是一種自然現象,那麼在世界各地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如果你構想出了一個解釋某種自然現象的原理,但全世界的人都沒有見過這種現象,那能是自然現象嗎?全世界有誰見過岩石斷裂後發生“彈性回跳”了呢?沒有吧。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彈性回跳”根本不存在,壓根沒有這回事。不要在這裡煞費苦心了,不要被這種“假理”繼續迷惑下去了。

而本書提出的“電磁共振成因說”認為小震級地震是由地下雷電導致的,大震級地震是由地下龍捲風導致的,閃電、龍捲風則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現象,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間接地大量地觀察它、見證它。而且地震中的各種現象也都與它們的特徵十分吻合(詳見下文),這是比較靠譜的。

地震的複雜性充分表明,地震絕不可能僅只是一個機械力學問題,斷層說卻幻想在機械力學框架內解決它,不亦謬乎?這正是它的癥結所在。那個“板塊碰撞”的高論,不就是一個簡單的機械力學問題嗎?這樣的畫皮不揭穿它,它還會繼續愚弄人。

斷層說導致的惡果是它畫地為牢,死死地捆住了人們的手腳,其後地震學界達成的認可斷層說的共識更把人們的目光牢牢地限制在機械力學框架內,無人敢越雷池一步,一百餘年未能衝出這個藩籬。然而大自然並非是一個只在機械力學框架內執行的體系,因此僅在機械力學層面上,僅用機械力學知識是無法解開地震之謎的,必須還原大自然的本來面目,用物理的、化學的知識去解讀,才有可能破解地震奧秘。

為什麼那麼多的專家都認同斷層說呢?因為人們能夠想見的地殼中似乎只有岩石,然而岩石只是一種物質,而導致地震的卻只能是某種能量,物質是不能導致地震的,物質至多是能量的載體。只有能量才能導致地震,只能從能量角度而不是物質角度下手去尋找地震成因。斷層說把研究物件都選錯了。雖然物體受到推動便具有了能量,但卻根本找不到推動板塊或岩層的力源(詳見下文)。況且機械力、彈效能是死的靜態的不能自我生髮的能量,根本不可能導致地震。電磁共振能則是活的動態的可以自我生髮的能量,它才能導致地震。

在自然界,閃電、颱風、龍捲風等等同樣會釋放巨大能量,那麼它們釋放的能量是機械能、彈效能嗎?顯然不是。它們釋放的是電磁共振能(參見《解開自然謎團的真相》)。同樣,地震釋放的也不是機械能、彈效能,而是電磁共振能(詳見下文)。

由此可見,斷層說是一個連研究物件都沒有選對的很“外道”、不入門的假說。岩石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能量則是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虛體,如果你只把眼睛盯住看得見摸得著的岩石,卻看不到岩石中也能暗藏看不見摸不著的能量如靜電,就太沒有“科學頭腦”了。

只看到、只重視有形的物質,看不到、不重視無形的能量,而在自然界,常常是無形的能量決定有形的物質。有形的物質只是被(能量)推動、被破壞、被撕裂。主動權並不掌握在有形的物質手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表象看不到本質,連最基本的ABC都沒有做對,方向目標都沒有選對,又怎麼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不只是地震學,幾乎整個地球科學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物質層面,停留在機械力學、運動學層面上,生造出許多畸形理論。

要之,裡德的這個猜測並沒有真正猜透地震的本質面目,僅只是“貌似有理”而已,但正是這樣似通非通、半通不通的東西最具迷惑性。

所以直到現在,一談起地震的成因,專家們立刻會眉飛色舞口吐飛沫地聲稱某某板塊又與某某板塊碰撞了云云。所以,這條路會走到什麼時候?目前看來遙遙無期。浩浩蕩蕩上百萬科學大軍仍然雄赳赳氣昂昂地挺進在這條路上,誰能讓他們回頭呢?

像這樣充滿了“童趣”的把地震解為搭積木似的遊戲的“高見”,試圖用小學生的知識去識破那些最難識破的自然奧秘的“傑作”,太沒有知識含量,太不能令人信服了。它矮化、庸俗化大自然,也矮化、庸俗化科學。如果這樣淺陋的知識便能解釋地震成因,哪裡還需要什麼專家,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足夠勝任了。

科學家、科學界也會犯錯誤,並不存在“只要是科學界的共識就一定是對的”這樣一條“定律”,也不存在“誰的職稱高、地位高就一定比職稱低、地位低的人說得對”這樣的“定律”。反倒是“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地震無疑是自然界最為隱秘難解的難題,是天下之大難、天下之至難,它的複雜性、神秘性都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即便使出你的全部智慧,動用你的全部知識儲備也未必夠用,你怎麼可以如此輕看於它,怎麼可能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僅用一個任何普通人都能想得出來的簡單機制就以為把它的奧秘破解開了呢?如此複雜的現象竟敢用如此簡單的原理來解釋,真是武勇可嘉。

按照時下的局勢,裡德不僅似乎是大獲全勝,而且從此以後,其他人就再也不能有任何“二心”,不能再有其他任何想法,只能死心塌地忠實於裡德的“權威”,做一個忠心不二、心無旁騖的跟屁蟲、應聲蟲了。這其實也就是百餘年來地震學界的真實寫照。

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現象(生物除外),都屬於某種物理或化學現象,都受某種物理或化學規律支配。即使發現了某種機械運動現象,其背後也必定是受某種物理作用或化學作用的支配,概莫能外。比如水的流動、日月執行等等,表面看來是一種機械運動,實際是受引力或電磁力控制的。而斷層說卻沒有從物理的或化學的角度去看待地震現象,讓人納悶的是,是不是地震特“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壓根就不和物理、化學變化沾邊,只涉及地殼的機械運動,涉及“地應力”呢?你用腳指頭想一想,地震發生在一個物理、化學的世界裡,卻與物理、化學變化無緣,不受物理、化學規律支配,這可能嗎?那麼,會不會地震本身就是一種極複雜的物理、化學現象,而人類卻沒有從物理、化學的角度,用相應的物理、化學知識去解讀地震,因此是出自人類自己的失誤,是認識錯誤,看走眼了呢?人非聖賢孰能無錯,這樣的可能性倒是不可低估。

熟知地震現象的地震學家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地震是高度複雜的物理現象。所以破解地震之謎最重要、最核心、最關鍵的是探明地震的物理機制!

雖然機械運動也屬於物理學的研究範疇,但它屬於最初級的入門知識,用這樣初級的入門知識解釋極端複雜自然現象是不相匹配的。

研究地震這樣的複雜自然現象,最忌簡單從事,最忌淺嘗輒止,不深入不細緻,只看表象不看本質,只看區域性不看整體,以偏概全,盲目跟風。因為複雜自然現象背後必然隱藏著複雜的成因機制。必須充分估計到它的艱深性。而地震尤其是一個極端複雜的自然現象,更是需要認真對待的,萬萬不可粗心大意。非有靈感巧思、深思熟慮、嘔心瀝血,不足以解之:要得真意見,須下苦功夫。它絕不可能僅用一個簡單的機械運動的常識就成功地加以解釋。

既然人類已經在物理、化學領域取得了豐富的知識資訊,掌握了大部分規律,而大自然又實實在在是一個物理、化學系統,為什麼不順理成章地運用這些知識去解釋自然現象,卻偏偏要用可能僅僅是某種物理、化學運動導致的結果的機械運動原理去解釋複雜自然現象呢?

學以致用,在研究自然現象時,就應該用我們學到的物理、化學知識去破解那些未明現象,如果空學了一肚子的物理、化學知識,卻不知道應用,不懂得、不善於用這些知識破解自然現象,卻只知道用最簡單、最初級的機械碰撞概念去解釋最複雜的地震現象,未免太迂腐了。這就像是在物理學中,已經像那些超級大國一樣製造出了洲際導彈、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而地震專家在研究地震時,卻還是像非洲原始部落人一樣只會用大刀長矛,完全不知道借用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結果是刀都砍折了,你還在那裡玩命地砍,精神固然可嘉,方法其實不對。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電磁現象(熱現象本質上也是電磁現象)、共振現象,還有重力(引力)現象等等,這些才是基本的、根本的、核心的東西,必須從這樣的角度,用這方面的知識去解讀未明現象,才是正確的道路,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擠壓、碰撞”即使存在也是次生的、從屬的、表象的,是“被推動”的。既不是根也不是源。

就是說,最起碼、最基礎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思路,沒有正確的思路,路徑選擇錯誤,累死也無功。所以路徑選擇很關鍵,是決定勝敗的主要因素。

斷層說、板塊說都是路徑選擇錯誤的典型案例。連道路都不知道該怎麼走,方向都選不對,火力再猛也擊不中目標,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必須明確的是,任何機械運動都必定是某種物理、化學作用導致的結果,如:發動機活塞的機械運動是燃料燃燒推動的;電動機轉子的機械轉動是電流的電磁作用導致的;人體的機械運動是人體內的物理、化學能量推動的,等等。它們都必須有某種物理、化學能量“做功”才行。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事物都擺脫不了這一規律。機械運動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把“板塊碰撞,岩層破裂”當做地震的成因是絕對行不通的。這就像把活塞的機械運動當做了發動機輸出能量的原因一樣。“板塊運動”是誰來“做功”的呢?

像地震研究這樣關係到無數人生命安全的大事,事關重大,人命關天,必須慎之又慎,絕不可視同兒戲,輕下結論。而斷層成因說的提出和傳播都犯了大忌。它過分輕敵,準備不足,粗製濫造,是一個猶如意圖用大刀長矛去征服航空母艦的蹩腳的假說。其人思之未精、見之未深,焉足以研自然、言大事?只知閉門造車,在那裡撅著屁股、憨態可掬地壓岩石,測應力,全然不知在自然界電為大、電為天、電做主。使得現代地震科學的研究,十足成了一頭迷途的羔羊,鑽進死衚衕而不自知,碰得頭破血流猶不覺悟!明明有眾多專家指出了斷層成因說的嚴重謬誤,卻仍然深信不疑地抱住不放。斷層說侮辱了無數人的智商,枉費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更使無數人慘遭本該避免的災難,丟掉了寶貴的生命或健康。本章將詳細列舉一眾專家和非專業學者依據大量觀測事實、研究成果對斷層說提出的種種質疑和批判,讓大家充分看透斷層說的荒謬無理。

對於初識地震學的人來說,看到那麼多的專家、學者,在他們多如牛毛的論文、專著中都異口同聲地那麼肯定地,貌似蠻有把握地宣講“板塊”的“碰撞”,地下岩層的“剪下破裂”“彈性回跳”“粘滑”“走滑”“穩滑”等等一大堆專業術語時,一定會以為,專家們對地下的岩石破裂情況一定研究得都非常透徹,非常詳盡,如數家珍,瞭如指掌了吧,一定不會存在明顯的矛盾,明顯的困難問題了吧。但是你錯了,事情根本不是那樣的。按照專家們的說法,由於地殼的不可入性,對地下岩層的“破裂”、“滑動”情況他們無法直接觀測,只能靠想象、猜測。

雖然專家們也曾做過大量的岩石破裂實驗,但那是在實驗室裡,用機械擠壓一小塊岩石,但是這樣的實驗與地殼內岩層真實的“運動”情況是一回事嗎?有可比性嗎?地殼記憶體在從各個角度擠壓一小塊有限體積的岩層的巨大機械嗎?而且實驗室中機械擠壓石塊的載入速度要比實際觀測的“板塊”移動的速度大幾個數量級,這能是一回事嗎?根本就沒有可比性!能透過這樣的實驗弄清楚地震的成因嗎?事實上,斷層成因假說中存在大量的明顯的自我矛盾、不可解決的困難問題,這些矛盾、困難問題有很多並不是非專業人員故意找茬找出來的,而是專家們自己發現的。

(未完待續,接下篇)

4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顧偉實驗室解析p53抑癌功能的終極武器——鐵死亡和m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