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牛頓機械論綱領的確立

正確地提出力的概念,並由此對機械論哲學作了根本上的修改並賦予其以更深刻思想的是偉大的英國科學家牛頓。

(1)牛頓所提出的“力”並不是一個像文藝復興時期自然主義中“愛”和“憎”一樣含糊的、起定性作用的詞,也不完全是那種解釋碰撞作用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壓力”,而是改變物體機械運動狀態的、能夠精確度量的力學上的一種物理量。

(2)牛頓不僅根據“自然的一致性(或簡單性)原則”“同因同果的線性因果決定論原則”“物體屬性的普遍性原則”和“歸納主義原則”,從現象中推出普遍的規律,而且明確提出了他的核心研究綱領。

(3)牛頓在他的著作中很好地貫徹了他的研究綱領。

他在其經典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清楚地定義了涉及物質運動的“質量”“動量”“慣性”“時空”等基本概念,提出了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而將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統一了起來,構建起嚴謹的經典力學體系。

而且他開始把表面看來並非力學現象的“自然界的其餘現象”也與力學原理聯絡起來,要從力學原理中匯出它們。

機械論綱領的成長和影響

為了進一步“合理地”貫徹牛頓的機械論綱領,18、19世紀的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們力圖構建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某種假想實體,並賦予這種實體以純機械的(力學的)性質,以便對複雜的自然現象作出統一的機械論解釋。

(1)考察18世紀科學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科學中幾乎每一個重大發現都是對牛頓自然哲學及他的科學綱領的支援,都在證實著機械自然觀而不是相反,在科學家中沒有出現重要的機械論的反對派。

不過,就機械論的社會影響來說,在18世紀,它還只是少數科學家和先進學者的信念,在廣大群眾和知識階層中流行的,仍然是中世紀的世界觀。要使機械論成為時代的精神,還需要那一時期的哲學家將它發展成熟並加以宣傳。

(2)與牛頓幾乎同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洛克把科學中的機械論自然觀上升為機械唯物論哲學,使機械觀的概念範疇,如物質、運動、組成等得到進一步的概括和精練,並發展成為經典形態的成熟的機械觀。

(3)牛頓的經典力學和英國的機械論哲學傳到法國後,對18世紀法國思想界的啟蒙運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他們將公開的、戰鬥的無神論思想引入機械論,使經典的機械論進一步發展為極端化的機械唯物論。

他們把物質看作是唯一的實體,是存在和認識的唯一根據,不依賴於思維和造物主而存在;把物質的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具有機械的因果必然性;

把人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看作是刺激反應式的反映論,把人看作是機器,從而走向了機械論的一元論。

(4)到了19世紀,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不但那些從事科學研究的絕大多數自然科學家對於機械論深信不疑,而且機械論自然觀也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成為了人們普遍接受的世界觀。

正因為這樣,19世紀的科學,特別是物理學和化學的那些最偉大的成就,也幾乎都是在機械論自然觀的指導下取得的。

對於任何稍有科學教養的知識階層來說,相信自然現象最終應當從力學角度上獲得解釋,被看成是一種常識。

不但在光學、統計力學等領域建立起了機械論科學的楷模,而且整個物理科學也都已建立於力學原理的基礎之上,以至於已能合理地把力學科學看做是整個經典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用時鐘測時間太假了,這不是直接證明了可以跨越時間嗎?事實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