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913年2月9日,加拿大、美國和百慕大島上的多名目擊者觀察到了一種非同尋常的獨特現象。這一被稱為大流星遊行的事件似乎表明,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地球曾經有過第二顆小型天然衛星。

而對於流星雨來說,這就不算什麼稀奇的事情了。流星雨往往包含塵埃顆粒,這些顆粒的表觀大小與較大的隕石非常一致。通常來說,流星雨是可以預測的事件。當地球穿過過去某一時刻我們軌道上的彗星尾跡留下的殘骸區域時,流星雨就會在這一年的同一時間發生。

流星雨也展示了一種叫做輻射體的東西,這指的是天空中的一個點,如果你追蹤它們,就會發現它似乎是流星的發源地。天文學家克拉倫斯·錢特(Clarence Chant)從報告中確定,大流行隊伍沒有輻射體,而似乎是沿著一個大圓周軌道執行。

導致這一情形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這片流星雨的母體可能以前造訪過地球,以淺角度掠過大氣層,然後折回太空。這並不是從未發生過的,1972年,一個相當大的火球就在北美西部上空做著這樣的事情。回到太空後,當它再次遇到地球並被吸進來時,就可能分裂成碎片,形成多個小火球。第二種可能性是,無論流星的來源是什麼,它以前都在地球軌道上。現在,太陽系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可以吸引到一些類似小行星的其他物體。太陽系外相當多的小衛星被認為就是被捕獲的小行星。如果條件合適,它們最終可能會進入穩定的軌道,或者可能在衰敗的軌道上執行一段時間。第二種可能性大抵就是大流行的原因。

但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雖然這是太空科學中那些陳舊的、塵封的理論之一,且沒有多少人記得它,但至少在當時它是耐人尋味的。天文學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提出,構成火球的物質反而是地球曾經可能存在的類似土星的光環系統的殘留物。這個光環系統可能是很久以前月球火山活動時產生的,這與奧基夫的另一理論有關,即天然玻璃起源於月球。這組天然玻璃,顯示出其曾在大氣中以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姿勢“飛行”過一次的明確證據。他的主要證據是玻璃隕石中奇怪的缺水現象,對於起源於地球的東西來說,它們的內部是非常乾燥的。

這一理論曾一度受到科學界的重視。然而,隨後對玻璃隕石的研究表明,它們最有可能是由形成隕石坑的小行星撞擊過程中熔化的地球岩石產生的。這方面的證據已經積累起來,現在很有說服力,但這並不能真正回答奧基夫的環理論。月球是否在其歷史早期向太空噴射了足夠多的物質,從而在地球周圍形成了一個行星環系?不幸的是,除了可能的流星大遊行之外,確實沒有太多證據證明這一點。所以,只要沒有發現相關的隕石,我們就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一事件的起源。但至少,想象地球上有第二個小衛星,甚至是很久以前的光環,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情。

FY: 羅導

1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地球的新“迷你月亮”會是60年代的火箭助推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