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宇宙是什麼?

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他認為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和。現在很多人都還在持這種觀點。

宇宙究竟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漢代學者張衡認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宇宙在時間上無限,過去沒有開始,未來沒有終端;宇宙在空間上無限,無窮無盡,沒有中心,沒有邊界。宇宙無限的觀念在人類的大腦中根深蒂固。愛因斯坦也認為宇宙是“靜態、無限、無界”的。

1929年,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現象。哈勃觀測到星系與星系之間正在加速分離。

20世紀中葉,G.伽莫夫根據“星系紅移”現象,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假說。

1965年,美國科學家阿諾·彭齊阿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證實了伽莫夫的預言。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

暴漲模型認為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跟中國道家的觀點高度契合。老子在《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就說:“無,名天地之始 ; 有,名萬物之母 。”暴漲模型允許宇宙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無”並非是絕對的虛無,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從現代物理學的觀點看,真空也可視為物質。

按照現代宇宙學的觀點,宇宙是“有限而無界”的存在。

按照正常的邏輯,“有限”就意味著“有界”。

“有限”可以依據暴漲模型來理解,但又“無界”又怎樣理解呢?

理解宇宙“無界”,需要量子力學。

在量子力學裡,不確定性原理表明:一個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是幾種不同量子態中的任意一種。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確定它具體是哪一種量子態。

科學家通過單個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發現:在不做觀察的時候,兩條狹縫上都留下了這個電子干涉過的條紋;一旦用專門的儀器觀察這個電子的行蹤,干涉條紋便消失。不觀察,電子具有波動性,因此能彌散開來,留下條紋;觀察,就有一個光子撞擊了這個電子,這個電子便具有了確定的位置,呈現出粒子性,只能直線傳播而無法出現雙縫干涉。不觀察,電子沒有確定的位置,處於各種位置的疊加狀態;觀察,則電子退出疊加狀態。

在量子力學裡面,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觀察者因為“觀察”而成為被觀察者的一部分。你無法置身事外。在量子科學的實驗過程中,觀察者使用的觀察工具(如光子、電子或者質子等),必然會對被觀察物件產生強烈量子的擾動。不確定性原理,是微觀世界的基本屬性,而不是觀察技術的問題。在微觀量子世界,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是一體的,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

不確定性原理,是理解宇宙“有限而無界”的關鍵。

實質上,宇宙的“無界”,是指宇宙的邊界無法被觀察。宇宙的邊界無法被觀察,本質上不是飛行技術和飛行能力的問題,而是時空的本質問題。人類要探測宇宙的邊界,要麼就是光子,要麼就是乘坐宇宙飛船。

無論是光子還是宇宙飛船,都是物質,物質出現,虛空的有無疊加態必然就會被打破。量子物理學的虛空,實質上是一種有和無的疊加態。虛空中充滿了漲落,虛粒子瞬間產生又瞬間消失。實粒子,即物質的產生,實際上就是對虛空的一種“觀測”,打破了虛空有無的疊加態——物質產生,時空即產生。

也就是說:你探測到的地方,都有時空的存在;你的探測必然會產生新的時空,而這新產生的時空又屬於宇宙的一部分。這就是宇宙邊界無法被探測的本質所在。

有一個誕生的點,因此宇宙是有限的;邊界無法被觀測,因此宇宙是無界的。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楊利偉在太空中聽到飛船外神祕的敲擊聲到底是什麼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