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5G技術在國際、國內新聞上頻頻曝光,併成為中國企業與世界抗衡的一項法寶。
華為以民營企業之身,竟然因為在該項技術上領先而頻頻遭到美國的打壓,甚至不惜以舉國之力對華為進行“封殺”。這一切,難免令普通人對5G產生一種高山仰止的崇拜。
不過,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國5G研究領域的前沿,最年輕的一位科學家才23歲。他博士未畢業時就率隊進行專案研究,發表多篇論文。
其中有一篇SCI論文,還獲得了三項專利。他取得的成果,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壁壘,解決了中國5G晶片傳輸過程中的“時效延遲”,還有效地推動了我國5G技術發展的程序。
他就是我國5G研究領域最小的科學家——申怡飛。
一、少年早慧,十五歲考進大學申怡飛1997年出生在河北邯鄲,他的家庭特別注重對他的早期智力開發。因此他在4歲的時候就學會了心算,並已經能夠獨立閱讀,5歲上小學時就得過華羅庚數學獎。
申怡飛和許多少年成名的天才一樣,在極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家長對他的這種天賦非常重視,但在對他智力開發上也很注意方式方法。
他們並沒有給申怡飛施加過多的壓力,申怡飛從五歲入學,一直讀到高二。最後透過考試,進入“東南大學”的“少年班”。
這個班是定向輸出科學家的天才班,所以普通人想要考進去,難度不亞於考上清華和北大。不過,申怡飛剛開始進到這個班的時候,學習成績並不是最突出的,唸到大二的時候還掛了兩科。
原來,家長為了對申怡飛進行全面培養,任憑他的興趣讓他去學了拉二胡、下圍棋。申怡飛僅用了四個月,就把二胡學到了“七級”。
本來興趣愛好就很廣泛,再加上十五歲就上了985大學,申怡飛漸漸就開始有些飄飄然了。他完全不把同班同學放在眼底,還像以前在高中時一樣漫不經心,直到考試成績下來才傻眼了。
院團委書記紀靜找他去談話,問他將來讀完書打算做什麼。聰明的孩子一點就透,申怡飛馬上想到家長對他說的話,他說他想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二、只是“學會”還不夠,為理想而讀書小的時候上課,老師總會教我們努力讀書,長大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什麼叫對社會有用?一些學生家錯誤地認為:這些話對孩子來說太抽象,於是開始拿金錢來激勵學生學習。
期末考試考好了,請吃一頓大餐。升學考試考好了,就帶著到某著名景點去旅遊。或者給孩子買名牌手機,名牌電腦和別的奢侈品。但是,申怡飛的家長就沒有這樣幹。
因為他們明白:要對一個學生進行長期的激勵,令他終身成長,那麼給他定下的那個目標就不能太現實,而且必須是帶有“利他”性質的。
從被人“需要”,到被人“喜歡”,再到被人“尊重”。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價值,得到榮譽感與滿足感。因此申怡飛的家長,仍然選擇用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來教育小怡飛。
和院團委書記談話之後,申怡飛果然重新振作起來。大三的時候,十幾門功課全部在90分以上,一舉成為年級第一名。
後來,申怡飛參加過一次到內蒙的支教活動。他看到邊疆通訊上的不便,於是更加下定決心,要投身於通訊科技研究的事業。
當時中國還都在用4G技術,中國4G技術方面的領軍人物肖虎教授相中了申怡飛,把他招到了自己的門下。
幸運的是,肖虎教授不僅重視對學生的專業教育,更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他們開學的第一課,學的就是中國行動通訊領域的發展史。
教授告訴他們中國在過去在1G時代、2G時代是怎樣落後,在3G和4G時代是怎樣受到外國人的鉗制的。以此來激發申怡飛和同學們奮勇上進,為國家爭光。
直到23歲,申怡飛已經在科學界揚名後,還忘轉身提醒自己的學弟、學妹們:搞科研工作的人,一定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記住梁啟超說過的那句話:少年強,則中國強。
三、少年天才的“使命感”跟對了先生,再加上自身的努力。申怡飛在2016年的19歲的年紀,就獲得了全球頂級的IEEEDSP學生論文獎。這個獎每年要選出三百篇文章,但中國人的獲獎率只有1%。
同是這一年,華為的5G的編碼(極化碼)方案,在世界5G編碼標準制訂會議上脫穎而出,震驚世界。
2018年,申怡飛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同時中興通訊因發展迅猛遭到美國打壓。當時申怡飛已經進入國家行動通訊重點實驗室,主攻方面正是5G技術。
中興的遭遇讓他義憤填膺,他發誓要努力讓中國的5G技術走到美國人的前面,後來果然做出了成績。
從前楊振寧教授在一次和作家莫言的電視訪談中提到過,在科技領域要想出成績,科學家的年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年紀大的科學家也有出成績的,但是大部分人出成果都是在三十以前。
所以國家實驗室一直關注國內的青少年人才。在合適的年齡段,他們就可以透過考試進到重點“少年班”,然後由專家教授針對他們的特長進行“定向培養”。
申怡飛從小接受正確的培養,因此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他的長才。讀博期間,他就發表了多篇論文,並取得三項專利。
他開發出的技術“極化碼”,成為中國5G技術領域的一項“制勝法寶”,已經被寫入行業標準當中。
結語申怡飛是中國少年人的驕傲,他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他身上那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都值得今天的中國青少年們學習。
他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除了父母在他的幼年時代對他做了科學的智力開發,也和他的父母以及東南大學的教授們,對他正確的三觀的引導分不開。
一個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挑對了發奮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績。
另外,對於科學人才來說,“出名要趁早”這句話非常管用。假如想要自己的孩子將來當上科學家,那麼就得加油了。
不能上清華、北大也沒關係。中國有的是和他們一樣好的學校。最重要的是,一早就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以及正確的三觀引導,不要錯過讓他們成長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