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寫一篇文章致敬地理老師和古今中外天文領域工作者。
Chapter 1:黑暗至極 光明綻放
太陽光照給每一個人帶來溫暖,通常情況距太陽光直射點越近的地方吸收的太陽光能越多,越遠的地方接收的太陽光能越少。一年之中(從元旦開始),太陽光直射點從南向北移動,到達北迴歸線後,再從北向南移動。
太陽光直射點移動到南迴歸線的那天,便是冬至,在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最長。在這之後,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對於北半球的人來說,白天開始變長。
同理,當太陽光直射點移動到北迴歸線時,便是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夏至之後,太陽光直射點再次向南移動。
Chapter 2:凜冬將至 數九數九
冬至之後,雖然我們每天可以看到太陽逐漸升高,但對於北半球尤其是北迴線以北的地方來說,每天散發的熱量大大少於吸收的熱量,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左右,天氣將越來越冷。
從冬至日開始,勤勞勇敢的中國人開始“數九”,歌謠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可以看出,千百年前中國人便非常善於做規劃,不僅洞悉出24節氣規律指導春耕秋播,還發明瞭“數九”度過嚴寒。冬至這天,中華民族(好像是北方地區)有吃餃子的習俗,用飽餐一頓的儀式感,勇敢面對即將來臨的凜冽寒風。
Chapter 3:參照變換 開天闢地
二十四節氣計時方法,是上古先民觀察北斗七星旋轉的規律總結出來的。對於他們來說,月亮的陰晴圓缺是更好的參考物,因此古人還參考月相發明了陰曆,現在日曆表中的農曆便是陰曆和二十四節氣的結合。
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採用精確度更高的公曆計時,公曆參照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計算時間,轉一圈就是一年。但記憶中很多北方人仍然習慣看農曆,我想這不僅僅是農曆對春耕秋播等農業生產參照性高——因為現在的種植技術已經突破了季節溫度變化,而是他們對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景仰和懷念。
從北斗七星旋轉到月相變化,再到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變換一次參照的視角,人類便能發現更大的天地。有時候即便對於絕對唯物的我,也在思考是否有更高階文明的存在,想想嫦娥探月、天問探火星,我們對於宇宙的探索,真的僅僅邁出了第一步。
媽媽的一聲詢問把我從遐想拉到現實,“吃餃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