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金星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

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於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因為其品質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

以地球為三角形的頂點之一,分別連結金星和太陽,就會發現這個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時也只有48.5°,這是因為金星的軌道處於地球軌道的內側。因此,當我們看到金星的時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並且分別處於天空的東側和西側。

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0.88倍,品質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雖說如此,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有極少的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由此看來,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金星自轉方向跟天王星一樣與其它行星相反,是自東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金星逆向自轉現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與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除了這種不尋常的逆行自轉以外,金星還有一點不尋常。金星的自轉週期和軌道是同步的,這麼一來,當兩顆行星距離最近時,金星總是以同一個面來面對地球。

不過這些基本的類似中,也存在很多不同點。金星的大氣成分多為二氧化碳,因此它的地表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其大氣壓大約是地球的90倍,這差不多相當於地球海面下一公里處的水壓。

金星地表沒有水,空氣中也沒有水份存在,其雲層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較地球雲層的高度高得多。由於大氣高壓,金星上的風速也相應緩慢。這就是說,金星地表既不會受到風的影響也沒有雨水的沖刷。因此,金星的火山特徵能夠清晰地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金星沒有板塊構造,沒有線性的火山鏈,沒有明顯的板塊消亡地帶。儘管金星上峽谷縱橫,但沒有哪一條看起來類似地球的海溝。

金星表面上有70%平原,20%高地,10%低地。在金星表面的大平原上有兩個主要的大陸狀高地。北邊的高地叫伊師塔地,擁有金星最高的麥克斯韋山脈(大約比喜馬拉雅山高出兩千米),它是根據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命名的。伊師塔地大約有澳洲那麼大。南半球有更大的阿芙羅狄蒂地,面積與南美洲相當。

大約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才固化的玄武岩熔岩形成,當然也有極少量的隕石坑,金星的內部可能與地球是相似的:半徑約3000千米的地核和由熔岩構成的地幔組成了金星的絕大部分。

金星本身的磁場與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這可能是因為金星的自轉不夠快,其地核的液態鐵因切割磁感線而產生的磁場較弱造成的。這樣一來,太陽風就可以毫無緩衝地撞擊金星上層大氣。

金星表面十分乾旱,所以金星上岩石要比地球上的更堅硬,從而形成了更陡峭的山脈、懸崖峭壁和其它地貌。一條從南向北穿過赤道的長達1200千米的大峽谷,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峽谷。

金星上沒有小的環形山,看起來小行星在進入金星的稠密大氣層時沒被燒光了。金星上的環形山都是一串串的看來是由於大的小行星在到達金星表面前,通常會在大氣中碎裂開來。

“金星13號”拍攝的金星表面

金星還沒有天然的衛星。 依據加州理工學院的Alex Alemi和David Stevenson兩人對早期太陽系研究所建立的模型顯示,在數十億年前經由巨大的撞擊事件,金星曾至少有過一顆衛星。依據Alemi和Stevenson的說法,大約過了一千萬年後,另一次的撞擊改變了這顆行星的轉向使得金星的衛星逐漸受到螺旋向內,直到與金星碰撞併合而為一。如果後續的碰撞創造出衛星,它們也會被相同的方法吸收掉。

三:金星的探測歷史

人類對太陽系行星的空間探測首先是從金星開始的,前蘇聯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對揭開金星的祕密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探測競爭。迄今為止,發往金星或路過金星的各種探測器已經超過40個,獲得了大量的有關金星的科學資料。

1962年8月27日,美國發射了“水手2號”飛船,它於1962年12月14日到達金星附近。

1967年6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4號飛船,同年10月18日進入金星大氣層。

“金星”5號的發射時間為1969年1月5日,它的設計同“金星”4號非常接近,只是更結實一些。在著陸艙下落過程中,獲得了53分鐘的探測資料。當著陸艙下落到距離金星表面約24~26公里時被大氣壓壞,此時的壓力為26.1個大氣壓。

“金星”6號於1969年1月10日發射,同年5月17日到達金星。著陸艙一直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10~12公里。

1970年8月17日,蘇聯發射了“金星”7號,並於1970年12月15日到達金星。該飛船的著陸艙能承受180個大氣壓,因此成功地到達了金星表面,成為第一個到達金星實地考察的人類使者。

傳回的資料表明,溫度高達攝氏470度。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氧、氮等氣體。至此,人類撩開了金星神祕的面紗。

金星環境複雜多變,天空是橙黃色,經常下硫酸雨,一次閃電竟然持續15分鐘!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蘇聯發射了“金星11號”和“金星12號”,兩者均在金星成功實現軟著陸,分別工作了110分鐘。特別是“金星12號”於12月21日向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雷聲隆隆,僅在距離金星表面11公里下降到5公里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有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鐘!

1978年5月20日和8月8日,美國分別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其中1號在同年12月4日順利到達金星軌道,併成為其人造衛星。

1989年5月4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帶上太空,並於第二天把它送入金星的航程。“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重量達3365千克,造價達4.13億美元。後來的事實說明,“麥哲倫”號是迄今最先進最為成功的金星探測器。

金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早上出現在東方時又叫啟明、曉星、明星,傍晚出現在西方時也叫長庚、黃昏星。由於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於想象力的中國古人的幻想,因此中國有關它的傳說也特別多。

在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謂是核心成員之一,論地位僅在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之下。

最初道教的太白金星神是位穿著黃色裙子,戴著雞冠,演奏琵琶的女神,明朝以後形象變化為一位童顏鶴髮的老神仙,經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監察人間善惡,被稱為西方巡使。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多次出現太白金星的傳奇故事,可見他的人氣之旺。在膾炙人口的《西遊記》中,太白金星就是個多次和孫悟空打交道的好老頭。

在與金星相關的眾多傳說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應該算是關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事了。傳說李白的出生不同尋常,乃是他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

長大後的李白也確有幾分“仙氣”,他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無人能及。李白在當朝就享有“詩仙”的美名,後來更被人們尊為“詩中之仙”。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霍金勸人類不要主動尋找外星人,外星人的科技為什麼找不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