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科學家警告說,不管人類如何積極地控制碳排放,到2050年,目前居住著3億人口的沿海地區將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造成的洪災的影響。

然而,他們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在21世紀下半葉及以後,今天做出的選擇將決定未來幾代人能否識別今天地圖上的全球海岸線。

根據這項研究,由日益強大的颶風和海平面上升引發的破壞性風暴潮將對亞洲造成最嚴重的打擊。

超過三分之二的高危人口來自中國、孟加拉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在包括曼谷、香港、上海、台州、泗水、達卡、孟買、胡志明市和大阪在內的幾十個主要城市,數百萬人將發現自己身處洪災區。

利用一種被稱為神經網路的人工智慧,這項新研究糾正了地面高程資料,這些資料迄今大大低估了沿海地區在漲潮或大風暴期間遭受洪水襲擊的程度。

“海平面預測沒有改變,”報告的作者之一、美國非盈利研究機構Climate Central的首席科學家兼執行長本•斯特勞斯表示。

“但當我們使用新的海拔資料時,我們發現生活在脆弱地區的人比我們之前了解的要多得多,”斯特勞斯告訴法新社。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20億,2100年將再增加10億——主要是沿海大城市——更多的人將被迫適應或轉移到安全地帶。

研究發現,今天已經有超過1億人生活在漲潮水位以下。有些有堤壩保護,但大多數沒有。

漲潮,城市陷落

“氣候變化有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重塑城市、經濟、海岸線和整個全球區域,”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氣候中心科學家斯科特·庫爾普(Scott Kulp)說。

“隨著潮水漲得比人們稱之為家園的地方還高,各國將越來越多地面臨這樣的問題:海岸防禦系統能否、能保護多少、能保護多長時間。”

即使今天溫室氣體排放的迅速下降,也不會對未來幾十年海平面上升的過程產生什麼影響。

施特勞斯說:“海平面對氣候變暖的反應很慢,就像你拔掉冰箱的插頭,冰不會全部融化一樣。”

“但當我們進入本世紀後期時,高汙染和低汙染情景之間的累積差異會變得大得多。”

許多因素共同威脅著生活在海平面幾米以內的人口。

其中之一是隨著氣候變暖而導致的水的擴張,最近,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冰蓋在過去十年中每年減少了4300多億噸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上個月的一份重要報告中警告說,自2006年以來,海平面每年上升近4毫米,如果碳排放持續不減,到22世紀,海平面上升速度將是現在的100倍。

如果全球變暖的上限低於2攝氏度——這是巴黎氣候條約的基本目標——到2100年,海平面預計將上升約半米。

然而,按照目前的碳汙染速度,這一增幅將接近兩倍。

第二種因素是熱帶風暴——颱風、旋風或颶風——由於氣候變暖而加劇。

屋頂和樹木

“海平面不需要大幅上升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問題,”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教授布魯斯·格拉沃維奇(Bruce Glavovic)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海平面上升不是一個緩慢的開始——它是一個極端天氣事件的危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發現,到2050年,許多地方,特別是熱帶地區,平均每年將會出現一次百年一次的大風暴。

報告稱,到2100年,沿海每年的洪水損失預計將增加100至1000倍。

最後,現在生活在海平面以上不到9米的10億人口中,有許多人生活在城市地區,在他們的體重下,他們實際上是在下沉。

研究海平面上升對人類住區影響的研究人員早就知道,NASA免費提供的太空梭雷達地形探測任務(SRTM)資料有相當大的誤差範圍。

但大約5年前,Kulp和Strauss意識到,與美國通過飛機上的鐳射系統收集的更精確的資料相比,srtm系統顯示的海拔比實際的要高。

問題的很大一部分是NASA的系統把屋頂和樹木誤認為地面。

施特勞斯說:“事實證明,在全球大部分地區,我們不知道腳下地面的高度。

比利時大學(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氣氣學教授、前IPCC副主席讓-帕斯卡•範伊珀塞勒(Jean-Pascal van Ypersele)表示,新方法在理解海平面上升帶來的風險方面代表了“非常顯著的進展”。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Google地圖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10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