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400年前的1620年,英國哲學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在看地圖的時候,意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竟然隔著一條大西洋形成了完美銜接的形狀,從而提出了兩塊大陸有可能連線在一起的猜想。
差不多過了三百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正式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認為地球曾經只有一塊大陸,那就是著名的盤古大陸(Pangea)。
盤古大陸盤古大陸的分裂時間目前還有些爭議,但是普遍認為經歷了上億年的漫長歲月,並且分為多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正是開始於恐龍時代。
現代研究表明,盤古大陸並非是地球歷史上唯一出現過的超級大陸,它只是在距今2億-3億年前活躍於地球歷史舞臺上。在距今7億-9億年前,地球上還存在過更早的一塊超級大陸,科學家稱之為羅迪尼亞超大陸(Rodinia)。而在它之前,還有形成於16億年前,並且在距今14億年前的時候分解的哥倫比亞超大陸(Nuna)。
正如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科學家Michael Way所說的那樣,地球在過去差不多30億年的時間裡,經歷過多個超級大陸的輪迴過程。在這一次次輪迴中,超級大陸會經歷分解過程,然後每一個大陸碎片又重新組合為新的大陸,如此週而復始。
同樣的,今天地球上的各個大陸也仍然處於漂移狀態中,青藏高原的隆起也與板塊運動有著直接的關係。而根據地質學家的分析,隨著地球板塊的不斷運動,像盤古大陸這樣的超級大陸將在未來重現於人世。而在新的盤古大陸形成的過程中以及形成之後,地球的氣候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圖片說明:阿美西亞大陸假想圖)
阿美西亞大陸:在大約2億年後,除了南極洲之外,其他所有大陸都聚集到北半球,並且以北極圈為中心組合在一起;澳利加大陸:在接下來的2.5億年時間裡,所有的大陸都會在赤道附近集合,形成一個新的超級大陸,並且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南北半球。(圖片說明:澳利加大陸假想圖)
比如說,在大陸聚集於北方的情況下,如果地形中山地比較多,那麼和其他模型相比,地球的氣溫將會非常低。根據研究人員的推測,這甚至可以導致地球在長達1億年的時間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嚴寒氣候。
2億年後的氣候為了更好地預測可能出現的氣候變化,Way在這次會議上展示了他和他的團隊所進行的研究。他們採用了一個叫做ROCKE-3D的環流模型,然後將兩種超級大陸可能出現的不同地形及其變化帶入到模型中。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模擬儘量接近真實情況,研究團隊還將目前能夠考慮到的除了板塊運動之外其他的一些資訊也儘量代入進去。我們知道,目前月球正在逐漸遠離地球,這會導致地球的自轉速度逐漸變慢。這個變化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感覺,但是在上億年的時間裡就會非常明顯,而這個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顯然也非常重要,所以也被考慮進了這個模型中。
Way介紹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的自轉速度在逐漸放緩,如果你穿越到2.5億年後的未來,會發現一天的時間比現在增加了30分鐘。因此我們將這個因素代入到模型中,看看它是否會造成影響。”
不僅地球在變,我們頭頂的太陽也會有巨大的變化。研究表明,太陽在未來也會越來越明亮,溫度也會越來越高。Way繼續說:“太陽也會在時間的推移下逐漸變得更明亮,我們同樣將它考慮進了模型中,提升了地球接收到的輻射量。”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太陽在變熱,地球的溫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溫度在降低。尤其是在群山遍佈的阿美西亞大陸模型中,全球平均氣溫竟然降低了4℃!
極寒!比冰河期更冷!研究人員指出:造成地球降溫的原因,在於阿美西亞模型中大陸都集中於南北極,高緯度地區再加上高海拔地形導致大路上覆蓋了大片的積雪,甚至是一望無垠的永久凍土。這些冰雪的反照率非常強,可以將大量的陽光反射回太空,這就會導致全球氣溫的降低。
相比之下,同樣是阿美西亞模型,如果陸地相對平坦,崇山峻嶺少一些,那麼就會形成更多的湖泊甚至是內陸海。它們都能夠將空氣中的熱量從赤道輸送到北極圈附近,大幅減少永久凍土的積累。
在今天的地球上,還有海洋環流能夠傳輸熱量,它們在大西洋繞過格陵蘭島,又或者從太平洋北部穿越白令海峽,將熱量帶到北冰洋和北極圈。隨著新的超級大陸形成,並且在北極圈附近完全封閉,那麼這樣的洋流也將消失,來自於低緯度或者處於夏季的南半球的熱量就無法傳輸到新的超級大陸,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要知道,我們通常所說的冰河期,也只不過是持續了幾萬年而已,而這種模型下的寒冷氣候將會維持至少一億年。隨著相對平坦的熱帶地區逐漸消失,大量賴以生存的生物將會面臨滅頂之災,地球生物恐怕要迎來一次大洗牌,甚至可能是生物大滅絕事件。
當然,考慮到地球生物驚人的生存能力,它們不太可能會在大滅絕事件中徹底消亡,總會有一小部分殘存下來,然後透過進化重新建造一個豐富的生態圈。屆時,恐怕地球上的生物都會比今天我們看到的要胖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