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同性戀者是指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人。

據研究發現,有5%的人類是同性戀者,這麼說吧,中國有14億人口,按照這個比例計算,至少有7000萬人是同性戀者。如此看來同性戀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是隨處可見的才對,但事實是這樣子嗎?

只有一小部分同性戀者在12歲之前會清晰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另一小部分同性戀者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並逐步確定下來,絕大部分同性戀者在20歲的時候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還有一小部分同性戀者在中年時才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

同性戀一詞的由來

目前主流的說法是同性戀一詞是德國人發明的,這是因為支援同性戀概念的公眾輿論和政治運動最早在德國展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柏林。羅伯特·比奇(Robert Beachy)在《柏林同性戀》中提到:“德國作為現代性身份的發源地,‘同性戀’這個術語恰恰也是一項德國發明,最初這個術語是在1869年的一本德語宣傳冊中出現的。”

性取向是個循序漸進的連續概念,每個人的性傾向處於從“只對異性感興趣”到“只對同性感興趣”之間的某個位置。目前主流思想,性傾向被歸為三類: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當然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新鮮事物不斷更迭,亦延申出了一些新的性取向,二禁戀(只對二次元世界的人物產生情感與性)。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在大自然中,同性戀行為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據記載,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2300年前就發現了土狼之間存在顯的同性戀行為,截止到目前,科學家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觀察到同性戀或雙性戀現象,其中詳細記錄的有500多種。

動物王國中同性、雙性及非交配性行為的普及性與多樣性都遠超人類所想象的,除了蚜蟲屬和海膽綱這些完全沒有性行為的品種外,沒有任何一個物種有證據顯示同性戀行為是不存在的,而且雌雄同體的物種都有雙性戀傾向,對它們來說同性戀並不是問題。

最有名的十大同性戀動物:倭黑猩猩、日本獼猴、美國野牛、瓶鼻海豚、長頸鹿、非洲羚羊、黑天鵝、海象、灰鯨、秘魯巖鳥。

動物為什麼會有同性戀

1.穩定社會關係

在大自然中,受環境和先天因素的影響,動物一般都有發情期,雌雄動物性成熟的時間不一致。當某一方已經發育成熟,能量的積蓄過程已經完成,受到體內性激素的刺激,會產生衝動,表現出求偶行為和交配行為,這時異性還沒有性成熟,怎麼辦呢,它們只能發生同性爬跨行為,來釋放體內積累的能量。

生活在非洲剛果河以南的倭黑猩猩,它們很溫馴,也不愛喧譁,喜歡和平相處,遇到衝突和糾紛等問題通常用交配來解決。北美雄性束帶蛇之間,有時也會出現看似交配狀的相互纏繞行為,這是為了利用對方的體溫來調節自己的體溫,從而生存下去。

2.單純地弄錯了物件

有些動物很呆萌,它們不能分辨對方是公還是母,常常在交配時找錯了物件。

雄性果蠅因為自身缺少可以分別性別的基因,往往在求偶半天才發現對面是和自己一樣帶把的。

還有一種蟾蜍也是一樣,常常會抱錯物件,在對方發出與自己一樣的叫聲時才發現抱了一個漢子。

3.提前練習

動物的同性戀行為對物種繁衍沒有用處,畢竟同性之間是不能繁殖的,但是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生物學和動物社會學意義。研究人員認為,動物的同性性行為有的時候只是一種學習行為。

據研究,90%的公長頸鹿都是“同性戀”。

在非洲大草原上經常會看到兩隻長頸鹿在相互親密,依偎在一起,頭頸繞來繞去,之後甚至進入了“交配”流程,一個騎到另一個身上,但是走進一看,你會發現這兩夥居然都是公的。

這種行為在未成年的雄性長頸鹿中更為普遍,它們在模仿交配,因為長頸鹿交配的時間很短,只有1秒鐘左右,這種學習對於長頸鹿以後的繁殖行為是十分有用的,可以大幅度提高交配率。

結束語

動物發生同性戀行為的理由多種多樣,有些只是單純地弄錯了物件,但那些隨著物種進化而穩定遺傳下來的同性戀行為,則是為提升種族生存能力而採取的一種策略。

1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北極再現史前生物,57000年前的屍體暴露在外,人類應當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