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次看了吳國盛關於科學方面的講座,受益良多。於是私下裡專門瞭解了吳國盛其人和一些文章。吳國盛15歲就從湖北黃岡一個小縣城考入北京大學物理專業,因為是同鄉感覺非常欣慰。吳國盛北大畢業後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哲學,其後一直在清華北大擔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導,現任清華科學博物館館長。
什麼是科學呢,科學又叫分科之學,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資訊量越來越大。而人的智慧有限,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窮其一生把所有智力都調動出來,不做任何分散,用來研究這個世界如何執行,畢其一生難以終徹。所以人類只好把問題分為各個模組,分科處理。真正的科學家只關心認識世界的問題,絕不關心改造世界的問題。因此許多的技術科研者應該叫工程師,而不叫科學家!
牛頓是研究哲學的,因為對很多的問題存在諸多疑慮。例如對各種運動的猜想,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等等。牛頓認為古希臘哲人對這些認識有誤,於是牛頓就用實驗去證明,結果他發現了經典力學三大定律,統治了整個工業時代。因此我們也把牛頓稱為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同樣是著名的哲學家,他一直探究著這個世界的許多重大問題,而他的成果卻意外地改造了世界。尤其他的質能方程還被用於研發原子彈用於戰爭,可他對自己的研究非常失望,臨死前卻燒掉了所有手稿。愛因斯坦從來就沒想著去改造世界,他只想知道這個世界的本真面貌。如果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想著改造世界,或許壓根就不會有各種神奇的猜想和建立一些偉大的理論!
當今的世界,基礎科學理論已經停滯了一百多年,基本沒有重大的發展,基礎理論毫無突破。於是大部分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在應用領域裡,搞各種科研目的是為了能很好地發揮技術帶來的效益。例如現代最先進的量子力學,中國科學院將它運用到量子通訊技術上,取得國際領先地位。
為什麼說科學家淪為專家是非常可悲的呢,實際上這話表達著人類普遍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心態,都著急於把各種科研成果用於實際應用中產生效益。那麼首先看下專家是指什麼,專家指在學術、技術等方面有專業技能或全面知識的人,特別精通於某一學科或某種技藝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士。
提起專家,民眾並不陌生,甚至許多人都喜歡調侃為“磚家”,因為所謂專家太難劃分真實水準了。能見到的專家太多了,如醫學專家、經濟學專家、三農專家等等,細分的話可以分無數個出來,比如經濟領域有三千六百行就能有三千六百類的專家。甚至民間的手藝人有很高的造詣也能成為專家!然而這些所謂的專家都只在應用領域做些微薄貢獻。
現代人很容易科和技不分,科學和科技混在一起,以技代科。我們一提到科學技術就是搞科學的,導致了我們認識裡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因為技術能帶來社會生產的動力,技術能促進人類快速發展。例如透過技術可以讓幾百噸龐然大物在天空中飛行(大型運輸機),然而技術僅僅只是符合了某種規律,它卻並不是真理。人們對技術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科學,這也是導致科學基礎領域停滯不前的重要因素。
吳國盛講:如果你從事科學研究的根本動力不是熱愛科學,而是為了它給你帶來好處的話,那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怎麼能真正地去支撐純粹的科學研究呢?從社會的角度上看,先不論在科學研究的內容上的危害,從社會資源支援的力度上,如果不能夠很好地支援科學家,沒有一個很好的學術氛圍,周邊都是為了非數學的、非科學的目標去從事這項工作,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中國各個城市有著大大小小無數個科技館,琳琅滿目地陳列著各種各樣的科技產品。然而中國卻沒有一座科學博物館,因此在吳國盛的努力下清華大學建立了國內第一座科學博物館。因為科學知識需要有一間博物館來記載,提供一個反思的場所。博物館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載體,在博物館裡,你可以深深地體會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精神氣質和內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