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科學家研究其他恆星的參考。

雖然只有2%,但幾乎所有的恆星,天文學家都套用太陽的元素比例,即使相差1%,乘以宇宙中的全部恆星,也會對整個宇宙模型產生巨大影響!

中微子幫助天文學家瞭解太陽:

在沒有發現中微子之前,天文學家主要透過太陽光的顏色來確定元素組成,但是想要確定質量較重、佔比較少的元素時,這個方法的準確度十分有限。

隨著太陽探測器的近距離觀察,天文學家最終確定的太陽成分比例為——98.6%的氫和氦,1.4%的碳、氮、氧等元素。

這個調整看似只有0.6%,乘以宇宙中的恆星數量後,目前宇宙模型裡的氧氣含量直接減少了40%。

隨著中微子的發現,我們瞭解到,當太陽照射我們時,每秒都有成千上萬億的中微子穿過我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過地球。

捕捉太陽的能量:

2007年,捕捉並檢測太陽中微子的實驗在義大利展開,研究團隊在山下建造巨大的實驗室,如果中微子穿過實驗室,內部的化學液體就會閃爍,整個實驗室外部包圍了2300噸水,儘可能避免地球自身的中微子進入實驗室內部。

然而在數年時間裡,實驗室都沒有檢測到任何資料,直到2015年,研究團隊對整個實驗室進行改造後,才排出其他所有干擾,真正捕捉到太陽釋放的中微子。

透過長達5年的資料積累,研究團隊判斷出太陽至少包含3種核聚變反應,太陽中的碳、氮、氧成分可能要比想象中更多。

太陽中微子實驗室中的100噸化學液體,平均每天都會閃爍20次,由於前期調整實驗室花費太多時間,再經過數月,該實驗室就將進入維護階段,如果裝置損耗較為嚴重,實驗室可能會直接被放棄。

太陽中微子實驗室在最後的階段,還可以提供很多太陽中微子資料,目前實驗室內的研究人員只徹底研究了約1年半的觀測資料,或許未來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

太陽壽命真的還有50億年?

太陽中微子實驗室釋出的研究結果中,明確表示太陽的碳、氮、氧含量和目前的太陽模型存在衝突,並且尚未找到解決衝突的方式。

這意味著太陽內部或許已經開始氦碳核聚變和碳氧核聚變,太陽內部存在3種核聚變,也就意味著太陽已經進入了升溫期,在未來的數十億年裡,太陽溫度會逐漸提升,也會開始緩慢膨脹。

當太陽的氫元素消耗殆盡,氦碳核聚變和碳氧核聚變成為主導核聚變,太陽內部能量的爆發就會大於自身引力,從而快速膨脹成紅巨星。

人類想要繼續在太陽系生存,需要隨著太陽的升溫和膨脹,逐漸將地球轉移到全新的“太陽宜居帶”,最終需要移動到木星附近,才能繼續借助變為紅巨星的太陽繼續生存。

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並沒有50億年,就算地球移動到木星附近,失去木星的引力保護,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隨著太陽的繼續演變,紅巨星最終會坍塌為白矮星,這時候地球必須距離白矮星非常近,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並且距離越近,受到的輻射也就越強。

即使人類可以移動地球,一直生活在太陽系,最終的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白矮星的輻射也會嚴重影響地球生命的健康。或許在太陽壽終正寢之前離開太陽系,才是未來人類唯一的出路!

7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