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饒毅教授此人頗有人格魅力,他的言談舉止等很受北大學子的愛戴。他曾寫過一本名叫《饒議科學》的書,其中多是針對中國的現實國情,從科學界到體制方方面面講中國各方面的發展情況。

據北大他的學生說,饒教授是一個相處久了會自然而然尊敬的人,這個尊敬最初不是來自他的科研成就,而是來自他風趣幽默又不失嚴謹的人格魅力。當然,在眾多評價饒教授的聲音中,也有一些批評他的話,但多數批評他的人,深入瞭解之後,都會讚歎他是個直率的人。

正視中國科學歷史,走出自我麻痺的輝煌

饒毅教授曾經在一次採訪中提到:缺乏科學傳統,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重大缺陷,但在民間卻曾流傳出另一種說法,“中國古代科學先進,明清才衰弱”,說明中國人的科學精神不是缺失的,而是近代衰弱了。根據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大部分國人對後一種觀點贊同度更高,但饒教授卻不這樣認為。

他認為中國人將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由此分不清中國古代到底是科學好還是技術好。實際上中國古代領先於西方的大部分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不屬於中國科學。而極具創造力的中國人,明顯在詩詞歌賦方面創造力更高,四大發明不是科學而是技術。科學是對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而科學突破的前提則是基於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

很顯然中國古代並沒有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而古代先進的技術更是不能直接與科學畫上等號。國人期盼中國古代科學領先於外國,所以引進了“李約瑟假說”,但基歷史和現狀的研究,不可再麻痺自己說古代中國科學領先與外國。

在瞭解古代科學的時候,一定要區分科學和技術的關係。中國古代對於風雨雷電的解釋大多從神話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科學分析出現該現象的自然規律,雖然有張衡發明地動儀,但其也僅是做了地震發生時的反應,並未從深層次探討出現該現象的原因。

古代的算術類書籍大多都是告訴學子,應該如何計算,卻沒有講出這樣算背後的原理。即使是在兩百年前的中國,這樣系統的科學在華夏大陸也還未出現。

所以中國的科學所歷經的不是由盛轉衰的過程,而是一個從無到有建立的過程。正視中國的科學發展史,不自我麻痺沉浸在中國古代技術鼎盛的幻象中,才是當代青少年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

科學精神缺失,反映出國人的好奇心不足

“科學”這個詞本身是從西方國家流傳過來的,也就是說近代社會“科學”才真正被中國人重視。中國古代社會向來推崇的是儒學文化,也就是推崇讀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為官,因此在中國的土壤下,生長的都是一些大文豪而不是科學家。畢竟當官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不是做科研。

曾經中國的整個文化氛圍並沒有提供適合科學探索精神生長的土壤,儒家文化更多地教給學子的為人處事的道理,是與人交往的準則,是為官的要求。

而中國古代對於發生的一些自然現象通常都賦予其一定的神話色彩,民眾遇事更多的不是思考為什麼,而是習慣考慮怎麼辦。

中國古代的社會決定了中國人的好奇心不強,土地肥沃的中國土地上一大半的人口從事農業,他們的生活用品可以靠自給自足,跟外界之間產生的聯絡不多,所以他們更能夠順從自然,而不是想著挑戰自然。這種生活模式也造成了中國人普遍對外界的好奇心不強,而科學需要好奇心支撐。

不同的土壤培養出了不同的文化,所以中國跟西方國家從一開始發展的路就有不同。中國人骨子裡帶著浪漫,他們研究的是詩詞歌賦是為國為民。而西方國家更多的是對自然現象進行思考,對普遍規律喜歡問為什麼。正如,牛頓因為樹上掉下了一個蘋果激發了他的好奇,才開啟了“萬有引力”的探索。

現代中國人的科學精神的缺失,除了自古以來中國本身對科學就不是很重視以外,與部分中國人好奇心不強有關。習慣了遇到困難想辦法解決的中國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他們少了對未知領域的思考,而建立在思考之上的科學也就沒有合理發展的土壤。

饒毅教授致力於中國的科學事業,他敢於說出別人不敢說出的言論。科學建設自中國近代才剛剛開始籌備,而科學精神更是依附於科學而生,是在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未注意科學實踐,更多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與科學建設是背道而馳的。究其根本是因為國人對世界的好奇心不足,不願意去探索世界,更喜歡窩在家中舞文弄墨,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空前繁榮的原因。

即使是在大力提倡科學建設的當代,中國的科學事業依然處於滯後階段,國人缺失的好奇心,讓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慾望大大減少,帶來的直接後果卻是科學精神的缺失,這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大隱患,比起做出科研成就,他們更期望以此獲得直接經濟利益。

經濟狀況與科研發展相互影響

二戰時世界格局被重新劃分,美國這個曾經被英國殖民的國家竟然一躍成為能夠有國際話語權的大國,讓一眾並未注意到這個年輕國家的人們震驚。

從二戰開始到如今的美國,都十分的強大。可查閱如今與美國相關的資料,會發現其現任總統是個對治理一個國家一竅不通的“外行”。相較於美國人民的夢,他更關心的“白日夢”。可為何美國在如此消耗下依然強大呢?

這就不得不說二戰時期的美國和英國,英國在一戰時之所以能夠將大不列顛的國旗插滿地球,是因為它有一批走在時代前沿的科學家,他們不僅發現力學原理,更是對光學也有了深刻研究。

而美國曾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按照英國對該地的治理,同樣大力發展科學,這給美國的科學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二十世紀成為工業強國。

經濟實力的強勁使科研人員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專注自己的科研,而科研反過來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科學事業才剛剛開始起步,也因為中國才剛剛站起來,經濟實力嚴重滯後,但國家依然在自然科學領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在那個年代跟眾多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是落後的,但這也表明了中國發展科學的決心。

直到如今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即使部分領域依然落後於其他國家,但經濟實力穩步上升的中國,能夠有更多的經濟開展科研。據相關機構統計,中國在科研方面的人員投入是世界第一,而投入研發的經費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在這樣的巨大科研投入之下,詳細假以時日中國必將成為科技強國。

饒教授認為如今的中國科學發展的土壤是好的,只是傳統文化帶來科學精神的缺失才是更大的問題,必須解決中國人科學精神的缺失,才能使中國的科學更好地發展。

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普及科學精神從小開始

一個國家民族如果缺失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這個民族的下一代是無力的。中國傳統文化本就缺少對科學的培養,人情社會鄉土文化讓中國人喜歡的是與人相處,而不是與物對話。中國人更喜歡研究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人與世界,生物的進化等自然科學範疇的東西。

科學是一條孤獨的道路,這條路上可能不會滿載星光,但支援著科研人員走下去的是對科學的熱情,是令人感動的科研精神。

早期中國的科學家,他們尋求的不是物質上的財富或是個人的榮譽,他們想要的不過是民族站起,這構成了巨大的信念,支援著一代代的中國科學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研究出兩彈一星,研究出了自己的潛艇等。

代的中國,科學精神缺失的現象依然嚴重,而提倡大力發展科技強國的藍圖,要想實現,首先應該從中小學的科學教育開始普及科學精神,激發孩子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改變過時的功利性學習的氛圍。只有從幼兒時代開始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摒棄傳統文化中“學而優則仕”的觀點,未來中國的科學界才會出更多的人才,諾貝爾自然科學方面的獎項才能有中國人的名字。

同樣中國社會如今的科學評價體系也需要改革,如今的中國科學界喜歡看資料說話,卻忘記了發表多少篇學術期刊只能從量上評價此人的科學成果,這其中有多少真正有價值的文章才值得被記錄,是如今科學評價體系應當改進的地方。

發展中的日本曾經也面對如今中國科學界同樣的問題,那時的他們在外國期刊上發表的相關科研文章一直是歐美媒體譏諷的現象,這掀起了日本學術界的改革,如今的日本的科學界經過改革後擁有了良好的風氣,一些無用的科研文章已經少有影子。中國科學界的下一個目標就應該杜絕這樣只注重量不注重質的文章出現,做真正的科研,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相信未來的中國,一定是一個精神富足,科技發達的強盛國家。

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盧培龍:從頭設計蛋白質的時代已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