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986年,一聲巨響,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由此釀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個被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

事故發生後,3個月之內有31人死亡,在之後的15年內,有6-8萬人因此而死亡,13.4萬人因輻射而發生疾病,幾十萬群眾被迫疏散,移居他鄉,50萬人參與了這場事故的搶救。

這場事故,被稱為“20世紀的龐貝”,也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其輻射量,超過400顆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如果要消除核爆炸事故的影響,至少需要800年,而核反應堆核心下的輻射物質分化則需要更久,保守估計都需要幾百萬年。

受核輻射最嚴重的是反應堆附近的一片松林,事故發生後,松樹當即死亡,松葉變成紅色,這裡的動物也都死亡了。

從此,專家將這裡貼上了“人類的禁區”標籤,嚴禁人們在這裡生活,專家預測,未來的幾個世紀,這裡都不適合生物生存,野生動物也無法存活。

然而34年過去了,這裡已經被棕熊、野牛、狼、普氏野馬、猞猁、鳥類等等200多種野生動物佔據,成為了它們生活的天堂,顯然,輻射並沒有完全阻止野生動物的繁衍。

科學家對這裡的動物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這裡的野生動物並不是對輻射產生了免疫,在它們身上,輻射的痕跡比比皆是。

畸形率極高的家燕

為了更好的瞭解切爾諾貝利地區動物生存狀況,2000年,生物學家蒂莫西·摩梭和法國奧爾塞巴黎南大學的安德斯·莫勒開始對這裡的鳥類開展研究,經過10多年的跟蹤研究,摩梭教授發現,與正常地區的家燕相比,這裡的家燕,出現畸形的機率更高,這些畸形主要表現在出現白化、鳥喙畸形、尾羽彎曲或不對稱等等。

而且家燕在這裡繁殖後代,也會出現更高的死亡率,幼鳥的存活率不超過5%,而在這5%的存活率中,畸形率幾乎為100%,又只有三分之一的鳥類能活到成年。

兩位教授還對家燕的精子開展了研究,發現畸形病變還具有遺傳能力,抗氧化劑、核輻射和羽色之間有正相關聯絡,那些羽毛更加豔麗的鳥兒,受輻射影響更大,而且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

摩梭教授說:“需要長途遷徙、具有亮色羽毛的鳥類,比如說雨燕,它們的代謝率非常高,產生大量自由基,也就是副產物,這些副產物會損壞它們的組織。不過,它們會利用囤積在血液和肝臟中的抗氧化劑消除這種潛在危害。雌鳥將大量抗氧化劑分配到鳥蛋上,這是幼鳥羽毛呈嫩黃色的原因。”

被拯救的普氏野馬

說到普氏野馬,其實它們之前並不是什麼稀有物種,但是又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破壞棲息地,一度把普氏野馬逼入絕境。

為了拯救這些普氏野馬,也不知道是哪個科學家腦洞大開,看到切爾諾貝利沒有人類活動,而且氣候環境又非常適應普氏野馬生存。

提出了在這裡放養31頭瀕臨滅絕的普氏野馬,這是1998年,當年31頭普氏野馬被送到這裡,但是因為路途運輸原因,有8頭意外死亡,另外的23頭成功存活並開始繁殖。

經過二十多年的繁衍,這裡的普氏野馬似乎並沒有受到輻射的影響,它們在這裡正常繁衍後代,數量成倍增長。

根據烏克蘭奧斯卡尼亞動物園的塔吉那·扎吉描述,切爾諾貝利地區的普氏野馬數量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5頭,不過因為獵殺的原因,數量又出現下降。她表示:“普氏野馬對基輔地區的氣候和環境都適應得很好,目前沒有發現輻射對這些動物造成的負面影響。”

數量激增的狼群

狼群,本來就是這裡的物種之一,然而,核輻射事故似乎並沒有影響這裡的狼群,數量沒有減少,反而在激增。

國際原子能機構曾經發布過一篇報告,在核事故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人們發現周邊地區的狼群數量在不斷增長,相比之前,增長速度要更快。瑪麗·米克是《苦艾森林》一書的作者,這本書釋出於2005年,主要論述核事故災難。

她在書中表示:狼群數量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在2003-2004年的狩獵季節,獵人們甚至捕獲超過100條狼。時至今日,打獵仍在持續。

除了這些動物外,還有魚類,有人說,魚類是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受益者,在反應堆爆炸後遭受嚴重汙染的冷卻水池內,科學家吉姆·史密斯發現了36種魚類,其中還有瀕危的魚類。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冷卻池的水溫比附近的湖泊要高,而生活在周圍的魚受汙染的程度要低於隔離區,因為鉀素徑流阻止了魚類吸收放射性物質銫-137。

而且史密斯教授對輻射地區流經的河流普利亞特斯河流、以及周邊地區的湖泊中的魚類進行了研究,但並沒有有發現明顯的畸形跡象,只是生殖系統受到了一些影響,不過儘管沒有發現明顯異常,但還是不建議那些非法捕魚者食用這些魚類。

另外,猞猁、麋鹿等等動物,在隔離區同樣也有發現,雖然數量沒那麼多,但是它們的生活狀態也非常的好。

不過儘管有些動物身上沒有明顯的變異特徵,科學家比斯利在其研究中對14種哺乳動物研究,也沒有得出證據證實動物的繁衍受到了核輻射汙染的影響。

但是也有科學家表示,儘管這裡每小時的放射量很小,但長期下去,積累的輻射量是很可怕的。

而且生物學家蒂姆西·摩梭也表示,近年來,田鼠中出現白內障的案例增多,家燕出現白化症狀,這些都表明了核輻射的存在。

大家對核輻射的影響毋庸置疑,爭論在於核輻射的影響大小,影響範圍,是否會引起物種的減少。

然而,經過了34年,擺在面前的事實是,野生動物種群的數量在增加,儘管它們受到了輻射的折磨,但是它們在這裡似乎生活得更加快樂,除了少數的偷獵者,大部分的時候,它們的生活是不受限制的,沒有人類的干擾。

它們在這裡捕獵、奔跑、繁衍……人類不敢踏足的致命危險區,卻成了它們最安全的地方。

對於野生動物來說,人類的影響,彷彿比切爾諾貝利的輻射更致命,該悲還是該喜?

20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中醫和大流行的較量:生死平衡——王晉康(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