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十分迅速。雖然與西方大國依然存在差距,但也取得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今年我國就完成了一次意義重大的航天計劃,那就是嫦娥五號在月球登陸取樣之後,成功返回地球。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我國是第三個能夠做到此事的國家。不過有意思的是,國人對於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種菜,國家方面則透過央視給出了一個大標題進行迴應:“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不能種菜”。
這一“壞訊息”可不讓不少人表示心態崩了:連菜都不能種,我要這月亮有何用!當然了,這只是大家的調侃而已。有些網友還開玩笑地表示,看來要想在外太空種菜只能指望以後從火星帶回來的火壤了。不過NASA和ESA早就透過探測器上攜帶的精密儀器探明,即便是火壤,也是不適宜種菜的。因為裡面含有不少過氧化物等毒性高的物質,還缺少氮肥等營養物質。非要種菜的話,也需要進行科學處理,不然光放種子下去是看不到任何效果的。
而對於月壤不能種菜這件事,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從科學角度來說,央視的那個標題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不論是哪個星球的土壤,它有沒有養分跟能不能種菜,並沒有直接聯絡。只要技術到位,哪裡都可以種菜。畢竟植物生長所需的有機物,並不是只有土壤才可以提供,水培生菜就是典型例子。而且地球上也有一個相似的例子,那就是沙漠同樣不能種菜。但人類只要對其進行改造之後,就可以成功調整其中的成分構造,讓它變得能種菜。
月壤和火壤同樣如此,相信不少人都看過《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就是透過類似的方法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所以說,只要未來技術能夠達到要求,國人在任何星球上都可以種菜。不過我國此次取樣的目的,可不是為了研究月壤能不能種菜,而是為了進一步探究月球的歷史。嫦娥五號著陸地區在月球正面西北方的Mons Rümker,是最值得探索的區域之一。而我國從這塊區域取得的土壤,就可以發揮很多作用了。
比如驗證撞擊坑定年體系,並進一步探究月球的形成時間。科學界在估計行星年代的時候,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撞擊坑計數。其原理之一就是,撞擊坑越多的區域,形成時間越早。但這種方式在過去幾十年之後還是讓人覺得不太準確,因為不論是前蘇聯的幾百克,還是美國的幾百千克,那些月壤都是來自同一區域,而我國採集月壤正好是不同區域。更重要的是,以撞擊坑定年體系的方法來計算,前者月壤的形成時間在40億-30億年前左右,後者則是10億年前。如果放射性定年確定我國這些月壤的年齡正是如此,那麼就可以證明撞擊坑定年體系是沒錯的,也可以更加確定月球的形成時間就是45億年左右。
除此之外,我國採集回來的深層月壤,也幫助人類瞭解到月球的內部化學成分等等。放大一點來看,甚至可以藉此瞭解整個太陽系的撞擊歷史,並藉此瞭解生命的演化過程,畢竟地球歷史也經歷過被撞擊。人類要是想長久生存下去,需要探究的東西還有很多,而這些月壤必定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要知道,NASA那些幾十年前的樣品還能年年有新發現,更別說我國最新採集回來的不同區域月壤了。當然了,此次嫦娥五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月壤,更是我國未來的載人登月打下堅實基礎,要不然也不會經歷對接、繞月這些複雜的程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