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我們知道,生物的分類為界、門、綱、目、科、族、屬、種。智人的分類就是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族、人屬、智人種。

生物大滅絕並不是指一個物種滅絕,而是整個科、目、綱的生物全部都滅絕。比如:我們較為熟悉的恐龍大滅絕,就屬於整個目被滅絕。事實上在恐龍時代不僅恐龍被滅絕,還有其他目的生物也滅絕了。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規模的生物滅絕有一定的週期性,大概6200萬年一次。歷史上地球曾經出現過5次生物大滅絕,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存在著6代霸主,但前五個霸主都因為生物滅絕退出了舞臺。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5次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大滅絕

在地球40億歲時,也就是距今4.4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科學家把這一次大滅絕稱之為:奧陶紀大滅絕。

我們知道,早期的地球由於臭氧層還未形成,因此太陽的紫外線可以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紫外線帶有輻射,大量的輻射會造成生命無法誕生。

而在奧陶紀時,生命還離不開海水, 因此地球上的生命都是海洋生物(有極個別生物已經上岸,但陸地之於奧陶紀生命來說,相當於沙漠之於人類)

在這個時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種類異常繁榮,可以說無脊椎動物就是地球上的“第一代霸主”。

但是好景不長,“第一代霸主“還沒統一陸地,就被全球變冷的氣溫給滅絕了85%,其他倖存地生物繼續在地球上生存。

關於全球變冷,其實也很好理解。我們知道,地球溫度從來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有一個週期,比如:大冰期和間冰期。

在大冰期期間,全球氣溫變冷,海洋被冰封,整個地球像是被凍住了一樣。直到間冰期氣溫才會上升,溫度適宜人類生存。

科學家研究發現,大冰期每個1.5億年會出現一次,在兩個大冰期之間就是間冰期,目前我們就生活在間冰期。

而奧陶紀很不幸,就是大冰期。科學家發現,在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冰河時期出現。時至今日,奧陶紀大冰期的痕跡還可以在撒哈拉沙漠中找到。氣溫劇烈變化,海水大面積冰封,因此引起了第一次地球生物大滅絕。

第二次大滅絕

在地球41.45億歲時,也就是距今3.65億年前,地球進入了泥盆紀晚期。這一次地球的霸主是魚類。相比於奧陶紀時代,在泥盆紀時代生物演化的更復雜一些,兩棲動物和脊椎動物開始出現,植物也開始走向陸地。但全球數量最多的,還屬於各種各樣的魚類,因此 從數量上來看,魚類是地球上第二代霸主。

和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一樣,在泥盆紀時代,生物滅絕了近65%,不過這個時期海洋生物滅絕的比例比陸生生物滅絕的比例要高很多。這主要和泥盆紀的滅絕原因有關。

在泥盆紀時代,地球的大陸和海洋並不是現在的版圖,而是如下圖。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300億立方千米被稱為“超級地幔柱”的岩漿,脫離了地核,於是,超大品質火山爆發。大量高溫氣體融入海水,造成海水沸騰,直接殺死一批生物。不僅如此,岩漿還使海水酸化,導致環境劇烈變化,很多不適應的生物又被淘汰了一批。

岩漿噴射出的大量有毒氣體也會造成酸雨,給泥盆紀時代的生物帶來了大量的災難。超級岩漿爆發帶來的影響非常非常深遠,直到爆發200萬年後地球生命才從陰影中走出來,微生物才開始大量繁殖。

第三次大滅絕

在地球42.5億歲時,距今2.5億年前,地球迎來第三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次又被稱為二疊紀大滅絕,超過96%的物種都在這一次消失了,比如:著名的三葉蟲。

關於這一次的生物大滅絕,科學家有很多解釋,比較合理的一個解釋是大陸漂移說和自然災害說。和泥盆紀時代一樣,二疊紀時代的世界大陸和海洋也不是現在的模樣,但不同的是,這個時期地質活動比較活躍,各個板塊之間的運動相對加速。

我們知道,板塊活動會引起火山和地震的爆發,比如:我們現在的地震帶和火山帶就是位於各大板塊連線之間。

而二疊紀地質活動比較活躍,這也意味著火山和地震爆發的比較頻繁,對生物來說也是非常大的打擊。

另一方面,在二疊紀時代還發生過海平面下降,導致很多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間的災難。還有,由於海平面下降,因此有些地方海底會暴露在陸地上,海底的有機物會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因此消耗了地球大量的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造成溫度上升。現在地層中還存在著大量富含有機物的頁岩就是支撐這一假說的證據。

因此,關於這個時期的生物滅絕,主流說法是大陸漂移說和自然災害說。而這次的物種大滅絕也是幾次物種大滅絕當中最嚴重的一次。

第四次大滅絕

距今2億年前,三疊紀時期也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次共有76%的物種消失殆盡。這一次的地球霸主為“爬行動物”。

和前幾次相比,這一次生物大滅絕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標誌,但滅絕的原因似乎與缺氧有關,具體還需要等待科學家研究才可以解答。

第五次大滅絕

白堊紀末期恐龍大滅絕。這一次生物大滅絕我們比較熟悉,因為恐龍是上一代的地球霸主,而他們留下的化石也比較多,因此人類對他們可謂是既陌生又熟悉。

這一次生物大滅絕的主流說法和隕石撞擊地球有關。

我們知道,在太陽系中的火星外圍,有一個小行星帶,裡面的小行星大概有上億顆大小不等的天體,它們時不時地會在引力的作用下進入到太陽系的內側,所以就有一定的概率撞到太陽系內側的行星上。

只不過,地球很幸運,在外圍有一顆品質比自己大很多的木星守護,因為木星的品質較大,因此引力也較大,大多數行星在進入太陽系內測時,會被木星用引力彈弓的方式清理出太陽系內部。比如:前段時間來太陽系作客的“奧陌陌”就是被木星給送走的。

但是,木星也有失手的時候,恐龍滅絕的這一次,就是木星一次比較嚴重的失手。

證據就是在白堊紀地質界線上,科學家發現了衝擊石英和銥元素,而這些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后殘留的證據。也有專家認為撞擊地球的並不是一顆星球,而是多次隕石,撞擊使得大量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導致Sunny無法照射到地球表面,因此造成溫度下降,很多生物都飢寒交迫而死。

會不會有第六次大滅絕?

也就是說,按照目前的發現來說,地球已經發生了五次大滅絕事件。那下一次是否該輪到人類了呢?

事實上很有可能,畢竟地球生態並不是穩定的,而是不斷的波動。再加上人類自身活動也會給地球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下一輪生物大滅絕何時會到來,誰也無法預計準確。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生物大滅絕還沒到來之前,儘可能保護環境,提高科技水平,這樣或許提高我們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長春市隕石鑑定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