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現在認為整個太陽系都形成於46億年前後,因為在地球上找不到44億年以前形成的石頭或者金屬。因此推斷地球在形成的前2億年,會因為聚集在一起物質初期碰撞熱量的大量釋放,還處於全球都是液態和氣態的熔融狀態。就像現在的太陽表明。只有後來逐步冷卻到3000攝氏度以下,地球上才逐步凝固形成了第一批固體物質。而大量的火星、小行星和月球岩石和太空金屬的測定都表明,他們也沒有超過45億年前的。因此基本可以判斷整個太陽系都是46億年前形成。

由於形成初期太陽本身也不穩定,因此太陽系內圈的撞擊合併是家常便飯。高溫熔融狀態下,大多數撞擊的痕跡根本在後來無法顯示,就像兩塊流動的岩漿和鐵水凝固在一起同樣不留痕跡一樣。當時的太陽系雖然是新形成的 。但是被普遍認為太陽並非是宇宙誕生後由原始星雲凝固而成。

而太陽本身被認為至少是巨大的古老恆星爆炸後的第2次甚至是第3次重新聚集凝固成的新一代恆星。這是因為太陽系中有大量的金、鉑、鉛、鈾等重核金屬,一般這些重金屬只有在恆星核心大爆炸時,高能粒子束猛烈衝擊周圍星雲的原子核時才能形成。因此可以判斷現在的太陽系已經至少是第3次物質輪迴。這個第3次形成後的太陽系物質系統,在44到40億年的這4億年間,有了一段相對“安定發展”的時期。此時太陽的輻射開始變的比較穩定。距離太陽相對比較近的幾大行星的體量已經普遍有現在品質的95%以上。而且隨著碰撞初期的熱量逐步輻射消散,各大行星的溫度開始從數千攝氏度下降到幾百攝氏度甚至更低。各大行星的金屬核心開始聚集形成。重金屬物質開始沉降到各大行星的中心,而較輕的非金屬礦物,開始上升到外層形成各大行星的地幔和表面殼體。

更輕的液態物質也在穩定下降到100攝氏度以後開始出現的各行星的表面,甚至大氣層也逐步增厚。由於各大行星液態的金屬核心還在放熱並且對流,含鐵比較多的行星,開始有了自己的磁場。磁場的出現,可以有效的偏轉宇宙射線和太陽的強輻射,對保住各大行星的表面液態圈和大氣厚度非常有利。各大行星此時的所謂表面液態圈還未必是以水為主的海洋,更可能是液化甲烷和氨水為主的“海洋”,與現在的木星和土星大衛星表面的“原始海洋”類似。地球后來形成現代海洋的水體,此時的水分大部分還在地殼內部,或者在原始厚度極大的大氣層中呈現水蒸氣的狀態存在。

這種內圈各大行星的初步“穩定”發展,到了第39年,突然面臨一場滅頂之災。這就是內圈各大行星,都面臨他們凝固形成以來的最猛烈撞擊。這種撞擊的力度,絕不是後來幾十億年的那些撞擊,包括導致恐龍滅絕的大撞擊可以比擬的。因為這次39年前的撞擊,碰撞內圈大行星的外來星體,直徑動輒從500公里到1500公里,最小的也接近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那麼大,而最大的估計和冥王星一樣大。導致恐龍滅絕的撞擊星體直徑被認為不超過20公里,屬於完全沒法比。而且這次大撞擊,從水星軌道一直延續到火星軌道。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原本無一倖免。如此大範圍、大當量的撞擊,到目前也無法確切的解釋原因。 因為僅僅撞上各大行星的外來星體的直徑都普遍有1000公里上下,那麼沒撞上的肯定有更大直徑的,畢竟從水星軌道一直到火星軌道,中間有2億公里的空隙,這麼寬的空間4大內行星幾乎無一倖免,可見這次“宇宙重機槍”掃射的密度有多高!在太陽系初步穩定後出現如此強烈的集團性撞擊,瀚海狼山認為不排除是太陽系和其他恆星系統有短暫的交叉,或者木星的擾動造成內圈行星群體的重新大洗牌。這次39億年前的大撞擊的後果是:水星頭上被砸了一個1500公里直徑的大坑。而金星直接被撞的自轉反轉,到現在也正不過來。

火星最慘,他的北極被一個直徑不小於1500公里的外來星球準確命中,留下了一個直徑8500公里的撞擊痕跡圈,導致火星的北半球地質和南半球完全不一樣。火星的稠密大氣層被徹底炸飛,而且核心的鐵液迴圈也被撞的停止了,磁場永遠消失,曾經出現在火星上的海洋和河流逐步被宇宙射線和太陽風吹乾。本來在宜居帶上的火星開始全球變成了荒漠。與此同時,還有一顆直徑500公里的重磅鐵核星直奔地球。千鈞一髮之際,突然有一人(星)挺身而出,擋在了中間!這個直徑500公里的不明星球直接撞入了這個“盾牌”內部,只留下一個直徑2500公里的撞擊坑。

這個撞擊坑現在被叫做南極艾特肯盆地,排在火星上那個8500公里直徑的大坑之後,成為太陽系目前可見的第2大撞擊坑,這個大坑裡被認為可能有大量的宇宙神奇物質。2018年,這個地球上看不到的大坑首次迎來了訪問者,叫做嫦娥4號和玉兔2號,已逐步開始發現各種奇異物。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2019年11月11日!水星凌日即將來襲!下一次要20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