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大家分
——嫦娥五號探月引發國際社會太空合作新熱潮
首發自:中國航天報
11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中國首次為期約23天的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之旅。而作為任務的核心關鍵之一,嫦娥五號將在月球表面透過鑽取、表取兩種方式採集約2千克月壤返回地球,完成嫦娥工程“繞、落、回”中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據悉,此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將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取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儲存、分析和研究;因此也有外媒將其稱為“中國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探月使命”。而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不但是中國航天界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讓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航天合作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熱點。
伴隨人類太空技術的進步,太空戰略價值逐步凸顯,太空也由此成為了各方努力開拓的新疆域。原則上來說,外層空間的公地屬性意味著太空是全人類共有的資產,各國都有權力開發利用。但實際情況是,航天專案最大的特點是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即使是發達國家,其預算也是有限制的,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瓶頸多多,往往連進入太空的資格都沒有,更不用說從開發太空中獲利。而且航天產業涉及從亞軌道到深空多個空間區域不同軌道的領域建設,涵蓋航天基礎設施、產品和服務等全產業鏈,結構多樣、層次豐富,憑一國之力進行如此寬領域的投入無疑會非常吃力。因此,為了早日實現全人類共享太空這一目標,在太空領域進行跨國合作,各國間利用各自太空優勢為彼此提供最優產品和方案就是明智之舉。
中國在太空合作方面態度一直比較積極。以俄羅斯為例,1992年,中俄兩國簽署政府間太空合作協定。2000年雙方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框架下成立了中俄航太合作分委會,開展太空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到2015年,中俄航太合作分委會舉行了16次會議。2017年10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中俄兩國聯合啟動了“中俄衛星導航聯合監測評估服務平臺”。使中國的“北斗系統”與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將能夠互相監測對方資料,並根據監測結果共同提高衛星導航系統的精度。除了俄羅斯,近年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太空合作同樣順利。在首落月背的嫦娥四號中,就載有4臺用於科學探測的國際合作載荷,分別來自沙特、荷蘭、德國、瑞典。另外在空間站建設上,2018年5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對外發布合作機會公告,邀請聯合國各成員國參與未來中國空間站的空間科學應用國際合作。到2020年6月,已經有來自17個國家的23個科研專案申請進入天和空間站,這充分展現了中國開放、和平、共贏的外空理念。
而此次嫦娥五號任務也與國際合作息息相關。一方面,像阿根廷和奈米比亞允許中方設立兩個測控站,作為此次任務監測網路的一部分;同時巴基斯坦和歐洲航天局也提供了幫助,如歐洲航天局利用庫魯航天發射中心(位於南美洲)傳輸訊號,幫助確認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抵達目的地。另一方面,在嫦五發射後,各方在發來賀電的同時,對於後續的合作也表現得格外熱情。如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向中國表示祝賀,並表示這是中國航天計劃的一個階段性成就,願加快推進兩國航天合作。美國NASA也在推文中表示,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中國探月工程所獲得的資料,以增進對於月球的瞭解。
嫦五任務之所以受到各方熱捧,關鍵還是月壤“奇貨可居”。月壤是從月球固體岩石圈到太陽系空間的過渡帶,包含著大量關於月球本身以及太陽系演化等問題的重要資訊,其科學意義不言而喻,也能夠為開發月球資源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儘管之前美國及前蘇聯均獲得過月壤,但這是目前人類能獲得的最年輕的2公斤月壤,而且嫦娥五號所降落地點為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這個地方從未有過其他國家的探測器來過,也填補了歷史上對月球瞭解的部分空白。另外據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介紹,從月球上帶回的有限月壤將會分成2份,一份儲存在北京,用作科學研究;另一份儲存在湖南,只儲存不作研究,用來告慰毛主席,所以即便是1g月壤都是相當珍貴的,也讓全世界都想要分得“一杯羹”。對此,在12月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華春瑩表示,中國一貫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積極開展有關國際交流合作,分享航天發展的成果。中國將繼續本著為全人類謀福利的精神,以開放包容姿態推進國際合作,促進外空探索與和平利用。
明顯的是,加大在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對於中國意義重大。
首先,儘管近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靠單打獨鬥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利用全球資源進行集約建設將是我國未來太空建設的必由之路。其次,太空領域雲集了一個國家的尖端技術與人才,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在這方面有能力向他國提供合作無疑是中國國力的體現,可以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擴大國際影響力。另外,合作越多朋友越多,隨著中國與更多的國家在太空牽手成功,可以幫助中國營造更好的國際環境。目前一些國家憑藉其太空實力優勢推行太空霸權,中國在今後的太空發展中遭遇的打壓和競爭不會小。如就在12月7日,美國NASA釋出了有關其新登月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長篇報告。該報告長達188頁,為預計於2024年將發射的“阿爾忒彌斯三號”設定了七大科學任務,比如研究月球、地月系統和太陽系演化,以及在月球環境中進行科學實驗。此次任務還計劃從月球表層和地表下收集總計85千克的月球土壤樣品。明顯的是,NASA在嫦五的返程途中公佈這樣的報告,可謂是“火藥味”十足。因此構建良好的國際合作機制是約束太空霸權、維護我國太空發展利益和太空和平利用的有效途徑。而且在國際政治中,強國制定規則,弱國遵守規則,透過主持太空合作,有助於中國積極參與太空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太空機制的構建,讓中國早日實現從太空大國向太空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