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是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及最基本的單位,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即: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
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現有最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也不能觀察到。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呂克做了一個實驗。
他將一個玻璃試管中的空氣抽得非常稀薄,然後再試管兩頭裝上電極板,極板上加入幾千伏的電壓,他發現在陰極對面試管壁上閃爍著綠色的輝光,但是卻沒有看到從陰極上有任何東西發射出來。關於這綠色的輝光的究竟是什麼,科學界眾說紛紜,總結來說有兩種看法:粒子或者電磁波。
後來科學家赫茲對此做了實驗,當他把這個管子置於磁場中,發現綠色會發生偏轉,但是他並沒有解釋這究竟是為什麼?1897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約翰·湯姆森重做了赫茲的實驗。
他把塗有硫化鋅的玻璃片放在了陰極射線經過的路徑上,結果玻璃片閃光了,這說明硫化鋅可以顯示陰極射線的軌跡,這下就好辦了。
湯姆遜在陰極射線經過的路徑上加了一個電場或磁場,結果發現軌跡發生偏轉,湯姆遜得出結論——陰極射線是一種帶負電的粒子。
湯姆遜對陰極射線同時施加電場和磁場,並且調節其強度,使得陰極射線仍然做直線運動,這樣,通過電場強度和磁感應強度的比值就可以算出微粒的速度,再通過偏轉知道了這種粒子的荷質比。
湯姆遜測出來荷質比後發現這個值太大了,是氫原子荷質比的1836倍,這肯定是一種新的粒子了。
1897年4月湯姆生以《陰極射線》為題作了研究報告,申明發現了比原子更小的粒子—電子。並給了電子的屬性。電子的發現由此掀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後來,1932 年 J.查德威克在用a粒子轟擊核的實驗中又發現了中子,隨即人們認識到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在一開始大家都將它們稱呼為基本粒子。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初,實驗發現的基本粒子的數目已達到近百種。而且顯然,隨著加速器能量的提高,還會有大量的新粒子會被發現出來。原來人們期望基本粒子的研究會給物質世界描繪出一幅很簡明的圖象。結果卻相反,基本粒子的種類竟然比化學元素的種類還多,而且有些粒子實驗顯示具有明顯的內部結構。所以便不再稱呼為基本粒子,而是叫粒子!
粒子物體內部流動
由此構建了粒子物理這門學科,專門研究粒子,而隨著70年代,科學家為了統一宇宙四大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從而構建了標準模型。根據粒子的品質和各相互作用強度等引數對粒子進行了系統分類。
粒子現在可以分為組成物質的費米子以及傳遞力的玻色子。
傳遞力的(規範)玻色子有四種:1傳遞電磁力的光子、2傳遞引力的引力子、3傳遞核強力的膠子、4傳遞弱力的玻色子,最後還有一種賦予所有粒子品質的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而費米子是依隨費米-狄拉克統計(是統計力學中描述由大量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費米子組成的系統中粒子分處不同量子態的統計規律)、角動量的自旋量子數為半奇數(1/2,3/2…)的粒子。
費米子遵從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不能兩個以上的費米子出現在相同的量子態中。根據標準理論,費米子均是由一批基本費米子構成的,而基本費米子則不可能分解為更細小的粒子。
基本費米子分為2類:夸克和輕子。而這2類基本費米子,又分為合共24種味(屬性):
12種夸克:包括上夸克(u)、下夸克(d)、奇夸克(s)、粲夸克(c)、底夸克(b)、頂夸克(t),及它們對應的6種反粒子。·
12種輕子:包括電子(e-)、μ子(μ-)、陶子(τ-)、電中微子(νe)、緲中微子(νμ)、陶中微子(ντ),及對應的6種反粒子。
物質宇宙就是由上述這些物質性的費米子以及傳遞力的玻色子所構成。後來人類為了把宇宙中的四大基本力統一起來,維內奇諾進一步創造了弦論,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粒子。這些看起來像粒子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閉合圈(稱為閉合弦或閉弦),閉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但是目前弦論是理論物理學上的一個尚未被證實的理論。
目前,科學家對於粒子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這個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種粒子,還等著我們不斷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