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在這一年裡我們共克時艱,最近還讓"科技樹"更加枝繁葉茂,實現了2004年"中國探月三步走——繞、落、回"的計劃。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在內蒙古成功著陸,平安回家,並圓滿完成了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任務。這次嫦娥五號帶回了近2公斤的月球土壤,那麼這些寶貴的月壤會怎麼分配呢?
中國探月三步走
近2公斤的月壤時隔44年,人類再次從月球帶回了"土特產"——月球土壤。不過有很多小夥伴都很疑惑:為啥費老大勁跑到月球上,最後只打算帶回2公斤樣品呢?要知道美國人6次登月帶回的月壤,加起來可是有將近382公斤(381.7公斤)。
針對為什麼只帶2公斤的疑惑,國家航天局做出了迴應。原來,光是以2公斤的重量去設計,探測器就已經重達8.2噸;如果樣品加量,那麼探測器的很多指標都會增加,火箭將無法順利運載。
此外我也要說一句,當年美國是人工取樣,如今嫦娥五號是無人取樣,是人類有史以來難度最大的無人取樣專案,需要嚴謹、再嚴謹。
不過,雖然預估收集月壤2公斤,但實際上收集到的樣品並非滿打滿算的2公斤,而是1731千克,所以我們說的是"近2公斤"。
嫦娥五號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遇到了一些狀況,原本取樣過程要進行15-20次,但是取樣到第12次時,罐子就快滿了。為了保障任務的順利完成,取樣工作只好提前結束,月壤也就比預估的少了一點。
即使月壤比預計的少,這也足以讓我們感到萬分自豪。因為月壤本身就獲取困難,更別說封裝和保持都很完好,這些土,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月壤如何分配?如果你這幾天都在關注嫦娥五號的相關訊息,那麼你一定對此有所瞭解。關於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如何分配,國家對月壤的處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三個用途”。
兩個部分,即大部分放到北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另一部分將儲存在湖南韶山。
三個用途,即月壤的用途大致有3種:第一個用途,也是最主要的用途,肯定是用於科學研究;
第二個用途,進入國家博物館,我們普通人也能夠去博物館裡參觀(想到這裡還有點激動);第三,根據國際間的公約和合作協議,部分月壤或將作為珍貴的"國禮"贈送給友好國家,或外國科研機構。
地大逸夫博物館展出嫦娥五號模擬月壤
那麼,為什麼要將一部分月壤存放在韶山呢?從專家的介紹中可以得知,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用作異地災備,異地災備也就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如果存放地點之一遇到災難事件,另一個存放地點的樣品還能留存,不至於讓月壤全部丟失。
除了用作災備之外,還有第二個原因。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宇宙、天空有著嚮往和好奇,不僅會觀察天象、星宿來耕種,還製造出了赤道經緯儀等觀星儀器,更留下了無數璀璨的天文著作。在近代、當代,國人更是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發展著航天科技,對天空進行探索。
毛主席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可上九天攬月",而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都表示,預計將部分月壤存放在湖南韶山,是對毛主席的一種告慰。
會給美國嗎?我國是泱泱大國、禮儀之邦,自然不會吝嗇給友好國家贈送月壤,但也有許多朋友好奇:會給美國嗎?
這就不得不提美國曾經贈給我國的月壤了。1978年,美國為表示友好,贈送給我國1克月壤。我國科學家拿出0.5克做研究,另外0.5克用作收藏。
雖然月壤珍貴無比,但美國僅僅贈送了1克,在大家看來還是過於小氣、扭扭捏捏了,畢竟他們從月球上帶回的月壤有將近382公斤,贈送的這可憐兮兮的1克,還得用放大鏡來看。
不過這也從側面襯托出了中國科學家的偉大:可研究的月壤雖少,我國卻開啟了對星辰大海的挺進和探索,這是中華民族的勇敢、智慧、堅韌。
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階顧問歐陽自遠
時隔四十多年,我國從月球取樣成功,那月壤會不會"回贈"給美國呢?
雖說美國一直在打壓封鎖我國的航天事業,但其實我國非常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原則基礎上,跟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展開友好合作,但無奈的是:美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是的,雖然美方對我國帶回來的月壤十分感興趣,但他們早在2011年就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跟中國航天往來合作。
所以說,關於這次帶回來的月壤,不是我們給不給的問題,而是美國“想不想要”的問題。
受限於這個法案,他們無法拿到中國的月壤,這種行為可以說是自討苦吃了。畢竟相差四十多年,如今的月壤跟以前的月壤會否有所不同,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具備非常高的科研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