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斯蒂芬·彼得拉內克,曾擔任全球權威科技雜誌《發現》總編輯,在科學、自然、經濟等領域出版過很多專著。此外,他還是一位TED演講人,他演講的《世界末日倒計時》,觀看次數已超過100萬。同時,他還在科學、自然、經濟等領域出版過眾多學術類專著,我們本期要講的這本書就是他最為經典的著作之一。本書一經出版就引發世界範圍的討論熱潮,讀者們普遍認為,書中的內容比硬核科幻更加真實,閱讀體驗也更加過癮,同時,本書也受到《衛報》、《紐約客》、《每日電訊報》等多家媒體的推薦。
第一部分
那麼,我們人類究竟為什麼要去往火星呢?跟著作者的思路,我們一起來探索其中的秘密。
回望歷史,輪船的發明讓人類跑的更遠,汽車的發明讓人類跑的更快,火車的發明讓人們運輸的更多。但是,人類從來都不會滿足於現狀,他們甚至還想長出一雙翅膀,然後在高空中自由飛行。因此,飛行是人類最古老、最美好的願望之一。但是,這始終都是一場幻想。直到近代時期,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這才讓人類美夢成真。至此,人類終於能夠脫離地球的引力,飛向那嚮往已久的天空,與成群的大雁結伴,與近在咫尺的白雲共舞。而到了現代,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太空,他們不僅想在太空中遨遊,還想在太空中找到另一個家園。聽起來,這似乎又是一場玄而又玄的幻想,不過這一次,人類很快把這種幻想付諸了行動。
經過長期的探索,人們發現,火星很可能就是人類的第二故鄉。於是,人們就展開了對火星的探測和研究,就在不久前,荷蘭的火星一號公司,甚至還制定了登陸火星的計劃,這就很有可能會加快人類奔向火星的步伐。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火星一號登陸火星的計劃。
登陸火星的計劃,是在2013年5月被首次提出,之後便很快被科學家們研究部署。火星一號公司透過電視真人秀的方式招募志願者,而當時報名的人數竟多達20萬。2014年1月,公司又從20萬名志願者中間篩選出1058位參加第二階段的篩選。這1058名志願者經過多次淘汰後,最終選出24名“地球壯士”,並在2024年分為6個批次前往火星。 但是,火星之旅畢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冒險之旅,從地球出發,宇航員大概需要六七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火星,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他們必然會遇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危險,因此,公司決定對他們進行長達八年的火星移民訓練。
之後,公司又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計劃,他們計劃在2014年建造第一個衛星通訊裝置,並打算在2016年將2500公斤的食物運送至火星,然後再將探測器發射到火星上,為宇航員選擇適合建造居住場所的位置。他們的預期是,在2023年,首批志願者將成功登陸火星,而2025年,第二批志願者也將成功登陸,截止2033年,在火星上居住的人類成員將達到20人。
火星一號公司的目標很宏偉,計劃也相當的完美。但是,這一切計劃最終卻永遠停留在了紙頁上。究其原因,一方面,公司為宇航員提供的是一張單程票,那些成功登陸火星的宇航員,必將在火星上度過自己的餘生,這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質疑,也讓公司遭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另一方面,由於技術和資金等問題,火星一號公司並無法確保,每一步計劃都能萬無一失。最終也因為資金鍊斷裂導致公司破產,而登陸火星的計劃也就此擱淺。
可是,儘管登陸火星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卻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一次壯舉,而且,人類也並沒有就此停下奔向火星的步伐。
那麼,登陸火星的過程如此艱難,人類為什麼還要這麼執著呢?作者認為,那是因為開發和改造火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甚至有些科學家還認為,火星必然是人類未來長期探索的主要目標之一。
具體的,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人類的生存危機,這可能就是人類想要移居火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口數量日益膨脹,逐漸枯竭的自然資源已經不能滿足於人類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於自然環境的破壞,地球已經越來越不適宜人類的生存,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將死於自己製造出來的有毒氣體。但是,人類畢竟是擁有思考能力的高等動物,不會甘願像白堊紀時期的恐龍一樣走向滅絕。不過,人類想要改造地球的現狀,讓地球變回從前的樣子,這似乎已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地球的替代品。
那麼,人類為什麼會把目光投向火星,而不是其他星球呢?而且火星似乎也並不是人類理想的居住場所。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整個宇宙範圍內,可能存在完全適宜人類居住的另一個星球,但人類所能達到的速度似乎已經到達了極限,就算以後真的發現了那個最為理想的星球,人類有限的壽命也並不能滿足長時間旅行的需要。所以,人類只能把目光放在離地球最近的太空中。而在距離地球最近的太空中,火星就是那個最為適宜的星球。
另外,除了人類生存的需要,開發火星還能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有航空人士表明,在火星於木星軌道中間的小行星帶上,有很多星球上面都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果將它們的價值平均分給世界70億居民,每個人就會得到超過1000億美元的財富。因此,就算火星最終沒能成為人類的第二個故鄉,人們也會在巨大利益的趨勢下,對火星周邊星球和太空進行更多的探索和開發。鑑於火星相對適宜的環境,人們就很有可能將火星作為中轉站,甚至還會將火星當做自己生產、加工的基地。曾有人開玩笑說,當iphone30上市的時候,它的機身上很有可能就刻著火星製造的字樣。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登陸火星有這麼多好處,那我們直接上去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還要這麼瞻前顧後呢?這是因為,登陸火星並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火星一號公司被擱淺的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一下登陸火星會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的途徑。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距離。關於距離,很多人大概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是最不可能成為問題的問題,他們的理由是,人們在幾十年前都已經成功登上了月球,雖然火星確實遠了點,但這似乎也只是一個量變的問題,並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就像從北京出發去旅遊,人們很容易到達天津、石家莊等地,但前往拉薩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畢竟只是多了點距離,其他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術要求。這話聽起來沒毛病,但人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看起來可以通用的原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總是行不通。這個道理在駕駛的過程中就表現的很明顯,比如說,同一輛小轎車,在它的時速只有20公里的時候,剎車距離只需要一米,但時速到達40後,剎車距離就會上升至五米,當時速到達80公里的時候,剎車距離則直接飆升至二十五米。這個例子就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能從某一個方面的變化去斷定整體的變化。因此,我們也不能認為登陸火星就那麼簡單。
實際的情況是,地球到火星的距離,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140到1000倍,而且還不能走直線。在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為什麼地球到火星的距離是地月距離的140到1000倍,而非一個固定的數字?這是因為火星是繞著太陽進行公轉的,這就讓火星和地球之間沒有一個穩定不變的相對位置,因此,也就沒有一個恆定的距離。
那為什麼又不能走直線呢?這是因為,宇宙飛船無法承載這麼長距離飛行所需要的全部燃料。想要解決燃料的問題,要麼就需要建立中途的補給站,就像我們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一樣,要麼就是減少燃料的用量。不過很明顯,第一種辦法完全行不通,想要在太空中建立燃料補給站,這個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恐怕要比登上火星還艱難。因此,人們就只能選擇第二種辦法,減少燃料的用量。怎麼減少燃料的用量呢?這就要提到一個叫做馮.布勞恩的德國人。他是一名傑出的航天學家,在工作之餘,他撰寫了一本叫做《火星計劃》的航天學專著,在這本專著中,布勞恩就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宇宙飛船發射升空時燃燒一部分燃料,但在宇宙飛船進入火星公轉軌道後,將不再需要使用燃料,而是透過滑行來靠近火星。只有當宇宙飛船非常接近火星時,燃料推進系統才會被重新啟動。這樣的話,宇宙飛船在大部分的飛行過程中是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的,只有在升空和著陸的時候使用一點點燃料。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每一次登陸火星的週期就會變得非常漫長,因為在宇宙飛船靠慣性繞行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推進的動力,速度就會非常慢,據試驗,即便是現有的技術,每次到達火星的時間,就已經超過了250天,試想一下,如果採用剛剛所說的滑行方式,那該需要多久的時間呢?
當然,除了時間問題,成本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能力登陸火星的宇宙飛船有兩種,分別是天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天龍號”和美國宇航局的“獵戶座”,但它們搭載的火箭成本非常高,據粗略的估計,每次發射宇宙飛船的成本都將高達幾千萬美元。
另外,就算不考慮時間和成本的問題,資料傳輸效率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根據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來計算,無線電訊號單程傳輸的時間就長達21分鐘,也就是說,如果地球上的指揮塔發出了指令,身在火星的宇航員在21分鐘之後才能聽到這句話,而宇航員回覆一句話,也要等到21分鐘後才會被傳送到指揮塔,這樣一來一回,一個簡答的對話就需要42分鐘的時間。由於溝通不順暢,這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比如說,如果宇宙飛船在著陸的過程中出現了故障,或者是遇到了突發狀況,宇航員將無法及時獲得來自地球的支援,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這顯然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很可能會讓前期的努力毀於一旦。因此,僅僅這一點,就大大增加了火星探索活動的難度。
不用說,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水源。水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我們無需多講,但人們想在火星上找到水源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根據目前在火星上探測到的資料顯示,火星上曾經應該流動著以液體形式存在的水資源,因為火星表面遍佈著無數條幹涸的河谷。但是,在千百年後的今天,由於火星表面氣溫驟降,導致這些水資源都變成了堅硬的冰塊,被深埋在風化層之下,而且大部分也都集中在火星的南北極地區。在這些地區,條件變得更為惡劣,冰塊的上面甚至還覆蓋著厚厚的固態二氧化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乾冰。在這種條件下,如果不想被渴死,人們就得像開採礦石那樣,用電鑽等工具採集固態水,之後再進行加熱。不過,除了這種辦法,人類還可以透過另外的途徑得到水資源,那就是收集空氣中的水蒸氣。在火星上的一天當中,有一些時間段的空氣溼度能夠達到100%,人們完全可以利用水蒸氣收集裝置,收集到足夠多的水資源。總之,儘管在火星上獲得水資源非常困難,但透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還是可以實現的。
解決了水源問題後,人類還需要氧氣。但是,在火星上,氧氣的含量卻非常低,空氣的主體是二氧化碳,含量佔到了95%,因此,就算其它氣體全部是氧氣,也只有5%左右的含量,這離人類比較適應的,21%的氧氣含量還相差甚遠。這該怎麼辦呢?火星上又沒有綠色植物,那就只能靠自己去製造。製造氧氣的原理其實也並不複雜,一種辦法是電解水,另一種辦法則是分解二氧化碳。但是,鑑於火星上水資源的稀缺,人們不太會考慮採用電解水的方式去獲得氧氣,再加上火星上二氧化碳這麼多,因此,分解二氧化碳必然會成為首選。不過這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分解二氧化碳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一氧化碳,稍不留神,人們就可能死於一氧化碳中毒。另外,就算人們能夠完美地解決一氧化碳這個問題,人們也不可能只呼吸純氧,因為人們習慣的是呼吸21%的氧氣和78%的氮氣。因此,人們為了能正常呼吸,還得在氧氣中新增大量類似於氮氣的惰性氣體,而製造惰性氣體又是一個不小的工程。由此可見,人們想要在火星上正常呼吸,看起來比喝水更困難。但不管怎麼說,透過一系列的努力,人們也是可以實現的。
不過,在得到了水源和氧氣後,人們依然還是不能在火星上存活,因為人們還需要食物,這也是一個大問題。面對食物來源問題,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種植,火星上的光照條件正好也為種植提供了幫助。在火星赤道附近,白天和黑夜都是12個小時,由於足夠的光照,人們就可以在這裡建立溫室,然後利用太陽能調節溫度,進行植物栽培。雖然火星上的土壤不一定適合植物的生長,但土壤並不是植物生長必須的原料,所以,在火星上種植植物是完全可行的。但在火星上進行種植也不是一點困難也沒有,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火星引力和輻射,火星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38%,輻射更是無處不在的。儘管人們已經驗證植物可以在完全失重的條件下生長,而且是在強輻射的狀態下也能存活,但在這種條件下,生長出來的植物顯然是不適合人類食用的。所以,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人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監測。另外一個問題是,建造適合植物生長的場所,需要的成本也相對較高,因此人們就必須選擇那些既不佔空間,又富含蛋白質和纖維的植物,例如豆類、蘑菇等。不過,人們要想在火星上生活,可能就需要養成吃素的習慣,因為在火星上飼養動物所需的成本不是一般的高。這是因為在食物鏈當中,能量的傳遞是單向流動且逐級遞減的。比如說,一公斤的植物能提供100千卡的能量,但食草動物吃一公斤的植物只能儲存其中的10%到20%的能量,也就是10到20千卡的能量,這就相當於浪費了80%到90%的原始能量,而人們在吃這些動物的時候,又會進一步浪費掉80%到90%的能量。因此,在火星上,人們想要靠吃肉就能吃飽的話,那就得消耗大量的植物。在火星這麼嚴苛的環境條件下,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但不管怎麼說,就算是吃素,人們還是可以生存的,這也算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
如果是在地球上,只要有飯吃,有水喝,能夠呼吸到氧氣,就算沒有房子可以住,沒有衣服可以穿,人們也可以很好的活著,但在火星上卻行不通。前面我們說,火星上的輻射是無處不在的,其中最主要的輻射是太陽輻射和宇宙輻射,如果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人們就相當於生活在原子彈爆炸的現場,在短短几天內,就有可能死於輻射導致的疾病。因此,在人們踏上火星地面的那一刻,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輻射的問題。人們需要建造能夠抵擋住輻射的房子,想要外出的話,還得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另外,火星表面的氣壓非常低,僅僅相當於地球的1%,如果人們直接暴露在火星的空氣中,大概就會像從深海中撈出的魚一樣,瞬間就發生爆炸。因此,人們還需要在防輻射的衣服裡充入足夠壓力的氣體。
以上就是人們在火星上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想象一下吧,如果以火星現在的狀況,生活在上面的人們,必然是每一個舉動都要跟死神進行一次殊死的搏鬥。與其這樣的話,還不如坐等地球的毀滅。因此,想要在火星上生活的更好,我們就有必要對火星進行全面的改造。但是,我們也完全想象得到,改造火星又是一項規模巨大的工程。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對改造火星還是抱著很大的希望,甚至提出了很多設想。具體的,我們一起接著來看。
第三部分
前面我們說,火星上的二氧化碳都被凍成了乾冰,那人類豈不是瞬間就會被凍成冰塊。因此,科學家們改造火星的第一步就是讓火星變暖。他們的第一種設想是,在地面上放置一個寬240千米的大鏡子,然後將火星反射的陽光再次反射回地面。透過這種方案,人類在幾年內,就能讓赤道附近的區域在白天裡出現液態水。但是,如果選用這種方案的話,鏡子就必須在火星上製造,因為這麼大一面鏡子,如果是在地球上做好再運往火星,這個對技術的要求就會很高。
於是,科學家們只能轉換另一種思路,就是在火星上建工廠,專門製造氟氯烴等溫室氣體。科學家們的具體做法是,使用特殊細菌將水和氮轉化為氨氣,或者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雖然這些溫室氣體對地球來說具有非常大的破壞力,但在改造火星的過程中卻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因為它們一方面能夠起到升溫和保溫的作用,另一方面還能有效的隔離輻射。當然,也會帶來嚴重的問題,因為這種特殊細菌的生長,很容易脫離人類的控制,這就很可能會導致災難的發生。因此,科學家們把這種方案也否定了。
隨後,他們又想到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使用太陽帆。太陽帆的工作原理說起來複雜,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一個簡單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只不過這個作用力是由光子給出的。對物理學有過研究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雖然光子並沒有靜態的質量,但還是有一定的動量存在。因此,當光子撞擊在太陽帆上時,就會對太陽帆產生一定的衝擊力,光子會反彈,同時也能讓太陽帆發生一定的位移。所以,只要太陽帆的面積足夠大,就會得到足夠的推動力。在之前,太陽帆一般被當作一種動力裝置安裝在宇宙飛船上,如果調整合適的角度,宇宙飛船就能獲得源源不斷地動力。現在,如果把太陽帆放置在火星上,並且調整好合適的角度,如果太陽帆面積足夠大,就能收集足夠的陽光,這就能實現火星的升溫。這種方案聽起來似乎跟鏡子的原理差不多,但其中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就體現在陽光的利用率上面。雖然這種方案聽起來也是玄而又玄的東西,但人們已經掌握了它全部的技術,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資金問題。
總之,無論透過使用哪一種方法,火星升溫這個難題還是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如果火星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人們就可以在室外種植植物,一些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就會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環境中得以生長,並釋放大量的氧氣,這就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最終就會在火星上形成適合人類生存的大氣層。
另外,在火星升溫的過程中,人類很可能會喚醒火星上沉睡的古老生物。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持有這種觀點的科學家認為,種種證據證明火星上曾經存在著液態水和高密度的大氣層,而且也有能夠形成生命的化學物質,因此在火星上,很可能存在過生命物體。如果這種可能性存在的話,那麼火星上的古老生物一旦被喚醒,就會對人類改造地球帶來莫大的幫助,因為如果它們大量繁殖的話,將會更好地營造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但是,人類想要在火星上生存,還需要改造火星的空氣。上面我們提到,人類適應的呼吸條件是,21%的氧氣和78%的氮氣組成的混合氣體,而人類的肺部又對這一比例非常的挑剔。因此,想要在火星上順暢地呼吸,就得把火星的大氣層也改造成這種比例,這就要求人們不僅要製造出足夠的氧氣,還要把空氣中95%的二氧化碳降低到一定程度,並且還要製造出足夠多的惰性氣體。但是,想要實現這一步轉變,對於人類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且不說規模的大小,僅僅在比例方面,人們就很難把控。另外,在改造空氣的過程中,由於二氧化碳和氟氯烴等溫室氣體的比例被降低,這就會導致火星溫度重新下降,然後又讓人們回到起點。
說到這裡,改造火星似乎成了一道偽命題。那麼,人類移居火星的夢想難道就這樣破滅了嗎?科學家們並沒有放棄。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叫做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科學家們似乎也受到了啟發,他們認為,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決人類適應火星的問題,那就是改造人類。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已經被大自然改造過很多次,而且每一次改造都會推動人類的發展,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的就是各種型別的病毒,它們在入侵人體的時候,改變了人體的DNA,也讓人類更加適應大自然。這個過程是被動的,當然也是漫長的,如果我們人類主動去改造的話,必然會加快這個演化的過程,如果這種方法真能夠得以實施的話,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的就能適應火星的環境。
至此,我們本期要講的核心內容就為大家講解完畢,下面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從本書中我們知道,隨著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人口的膨脹,人們逐漸意識到,地球在將來的某一天,可能不再適宜人類的居住,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火星,想要把火星打造成地球的替代品。當然,這其中也有巨大的利益驅使。但是,改造火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人類還需要不斷努力,不斷突破創新,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的就能登上火星,開闢出另一個,可以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